(一)认真研读起诉状副本及法院送达材料。这是应对诉讼的第一步,要清晰了解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就是原告希望通过这场诉讼达到什么目的;弄清楚原告陈述的事实,即原告认为发生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明确原告提出这些诉求的理由。只有全面掌握这些关键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后续的应对措施。
(二)按时提交答辩状。严格按照法院规定的期限,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在答辩状中,需要对原告的诉求作出回应。如果对原告陈述的某些事实和诉求认可,就明确表示承认;如果认为原告的某些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要予以否认;还可以提出新的事实以及抗辩事由,为自己的立场提供支撑。
(三)全面收集证据。证据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书证如合同、文件、票据等,能够以书面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物证如损坏的物品、涉及纠纷的具体实物等,通过其自身的特征和存在状况来证明相关事实;证人证言则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对事实的陈述。收集这些证据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原告提出的主张。
(四)合理委托代理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自到庭参加诉讼,可以委托合适的代理人。代理人可以是专业的律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也可以是近亲属,比如父母、子女、配偶等。委托时,要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范围。
(五)准时参加庭审并遵守纪律。按照法院传票通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准时参加庭审。在庭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庭纪律,这是维护法庭秩序和司法尊严的基本要求。同时,要积极进行举证,也就是向法庭出示自己收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认真进行质证,对对方提交的证据发表意见,判断其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积极参与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反驳对方的观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