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协议内容是否合法。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要是协议内容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像买卖毒品的协议,这种协议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因为法律不允许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以涉及此类内容的协议不会受到法律保护。
(二)确认是否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协议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如果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导致一方是在违背自己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那么受损害的一方有权向相关机构请求撤销该协议。比如,一方通过欺骗手段,隐瞒重要事实让另一方签订了购买高价低质商品的协议,这种情况下,被欺骗方可以申请撤销协议。
(三)关注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及诉讼时效。协议如果约定了履行期限等相关内容,需要看是否已经过了诉讼时效。普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过了诉讼时效,也不代表协议本身就无效,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丧失胜诉权。例如,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协议,约定还款期限为二十年前,但是甲一直没有向乙主张还款,过了三年诉讼时效后,甲再起诉乙要求还款,虽然协议本身还是有效的,但乙可以以诉讼时效已过进行抗辩,甲可能就会丧失胜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