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检察机关监督抗诉的范围,是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的所有生效判决、裁定,还是仅限于在某些程序中作出的生效裁判,一种意见认为,抗诉监督的范围应当及于民事诉讼全过程,对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的所有生效裁判均应列入抗诉的对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检察机关可以提出的抗诉的裁决仅限于法院在审判程序中作出的某些裁判,可以抗诉的裁判必须满足事后监督的要求,对于执行中的裁定,先予执行裁定,财产保全裁定、破产程序中的裁定等不能提出抗诉。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是:第一、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来看,检察机关的抗诉属于审判监督程序之一种,而审判监督程序在体系上排在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之后,这种排列表明审判监督程序是专门用来纠正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结束后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的。第二,从审判实践看,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不是事前监督,也不是事中监督,而是事后监督。检察机关的抗诉仅仅是为了启动再审程序,再审程序开始后,即不再介入任何一方,抗诉的对象应是案件的结论性处理结果,而并非程序性处理结果。因此,检察机关既不能通过提起诉讼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也不能通过参加诉讼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只能等到诉讼结束、法院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检察机关的抗诉受到时间上和程序上的双重限制,前一重限制表明检察机关不得单独对法院在纠纷过程中对管辖权异议、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中止审理等裁定提出抗诉,后一重限制实际上意味着只有当错误裁判被纳入审判监督程序的范围且可以适用这一程序再审的,检察机关才能够提出抗诉。第三、1998年7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05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发现本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以及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的批复》第二条规定:“人民检察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没有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不予受理。”另外,1999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已生效的中止诉讼的裁定能否提出抗诉》的答复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中止诉讼的裁定并不是对案件最终处理,也不是诉讼程序的终结,人民法院无法进行再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中止诉讼的裁定,不宜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中止诉讼的裁定确属不当的,可采用检察意见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因此,对于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人民检察院不能提出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