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所以各地执法机关将“账外暗中”作为认定商业贿赂的重要标准,同现行法律法规对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规定不清、存在循环解释的逻辑问题也有关系[3]。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法机关依据暂行规定第五条第二款,将“账外暗中”作为认定“回扣”的硬指标,进而认定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和便捷性;同时,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贿赂多以隐秘方式进行,执法部门通过对涉事企业财务账簿的审查和监管,确实成功查处了一大批商业贿赂案件。因此,以“账外暗中”作为认定商业贿赂的标准,有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是,如果从逻辑上判断,“账外暗中”仅能推导出当事人未遵守会计准则,并不能推导出构成商业贿赂行为。易言之,商业贿赂行为既可能不以“账外暗中”的形式体现,而以“账外暗中”形式体现的也未必是商业贿赂行为。如果仅凭借“账外暗中”就认定构成商业贿赂,偏离了商业贿赂的本质。
事实上,国家工商总局对于此问题是有所认识的。在对下属机关的答复中[4],国家工商总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的行为,其实质是禁止经营者以不正当的利益引诱交易。经营者无论将这种利诱给予交易对方单位或个人,还是给予与交易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人,也不论给予或收受这种利益是否入帐,只要这种利诱行为以争取交易为目的,且影响了其他竞争者开展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公平竞争,就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的商业贿赂。”
我们认为,商业贿赂的本质仍在于是否存在利用金钱或其他财物使得权利被滥用或者放弃,或者义务未被遵守,也就是所谓的“权钱交易”。“账外暗中”仅是许多商业贿赂案件显现出来的表征之一,不是认定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账外暗中”在商业贿赂行为认定中起到的作用有矫枉过正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