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
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如果
行为人用危险方法侵害了特定的对象,不危及公共安全,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并无威胁,就不构成本罪。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
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
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但与上述危俭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
犯罪方法。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
(1)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
(2)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或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以其他危险方法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既不能作无限制的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扩大其适用的范围。也就是说,本
法规定的其他危险方法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只有行为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采用的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且行为的
社会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能按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
刑事责任年龄、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
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
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实践中这种案件除少数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持希望态度,由直接故意构成外,大多持放任态度,属于
间接故意。实施这种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多种多样。如为报复泄愤而驾驶汽车向人群冲撞,为防盗而私架电网等。不论行为人出于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基于何种个人目的和动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
违法行为,是基于上述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合法的处理的,法律上也明确规定了几种不同的
犯罪事实后果所需要
量刑处罚的情况,相关情况可以由法院在进行
调查取证后进行合法的判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