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中,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和意志因素的不同,又可以将过失犯罪进行分类,但是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构成犯罪。那么,过失犯罪包括哪几种情况?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分为两类: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点:
(1)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有预见的义务。这种预见义务来自法律、规章、社会生活准则等。
(2)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危害结果发生。疏忽大意,指按照行为人行为时的认识能力和客观条件,本应当预见,由于极端马虎草率、缺乏责任心而未能预见,以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点: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包括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危害结果。
(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谓“轻信能够避免”,指一方面行为人希望和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另一方面行为人没有确实可靠的客观根据而轻率相信可以避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或者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解决,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上述的文章内容中已经对过失犯罪包括哪几种情况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对于该问题如果还有其他疑问的话,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