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是犯罪行为吗

最新修订 | 2024-04-23
浏览10w+
卢滨律师律师
卢滨律师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4人
专家导读 “老赖”行为涉及法律范畴,指有偿还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者。虽然失信被执行人违反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权益,但并不构成刑事犯罪,而是民事责任的判定。法院采取的信用惩戒措施是民事惩罚的具体体现。因此,“老赖”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会受到民事惩罚。
老赖是犯罪行为吗

一、老赖是犯罪行为

关于“老赖”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指出,该行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法律范畴。

在法学界和社会大众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失信被执行人”又常被称作“老赖”,它所指代的是当事人虽然具备足够的偿还能力却仍然拒不履行其应尽之义务的情况。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失信被执行人本身并不等同于刑事犯罪,而是一种侧重于民事责任的判定标准。

换言之,这类人的行为虽然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他人权益,但他们并未达到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程度。

相反地,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这种失信行为,法院所采取的信用惩戒手段,无疑代表着民事惩罚措施的一种具体体现。《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老赖是怎么判定的

老赖,法律上称为失信被执行人,其判定如下: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2、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3、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4、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5、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得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提供了充分有效担保的;

2、已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财产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的;

3、被执行人履行顺序在后,对其依法不应强制执行的;

4、其他不属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形。

解除失信名单方式如下:

1、被执行人对失信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纠正。有关部门在15个工作日进行审核,申请成功后将在3个工作日内撤销失信被执行人。

2、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在三个工作日内会被删除。

3、符合法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老赖是犯罪行为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如果您还需要咨询相关的其他问题,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4.8k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94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老赖是犯罪行为吗
一键咨询
  •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850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368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854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140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78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360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818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42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37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008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30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425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104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432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03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被认定为老赖属于犯罪记录吗
不属于犯罪记录。被认定为老赖就会被列入失信人的名单,失信人会被限制高消费,也不能向银行申请贷款,出行也不能做飞机或者高铁,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有欠款要尽快的还清。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在犯罪过失中的运用
[律师回复] 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是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犯罪过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司法实务在处理职务、业务活动的责任事故中确定过失责任及责任程度的重要理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探讨的不多,司法实务中尚未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因此,合理借鉴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一、危险分配的概念及理论发展所谓危险的分配,是德、日刑法理论中以“被允许的危险”和“信赖原则”为理论基础,在“过失犯处罚减轻合理化”口号下提出的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从事危险的业务或者事务时,参与者应当以相互间的信赖为基础,对于该业务或事务所发生的危险,相互间予以合理的分配,就各自分担的部分予以确切地实施,相互间分担回避危险,使危险减轻或者消除。危险的分配的理论,虽然从客观上说,是对涉及危险业务、事务的当事人应当合理地分担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的注意义务,但其理论的重点,学者认为,并不在于危险预见义务的分担,而在于由此可能实现消除危险(注:参见[日]大谷实:《危险的分配与信赖原则》,载藤木英雄:《过失犯-新旧过失论争》,学阳书房1981年日文版,第109页。)。然而,从刑事责任的分担上,无疑危险的分配要涉及到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预见、回避义务依据何种原则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为回避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科以参与者在从事危险业务、事务活动中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果对一方所要求的注意义务多,则对另一方就应当要求的少,反之亦然。例如,驾驶汽车撞死了行人,就该事故论及有关人员的过失时,就必须考虑驾驶员和行人各自负有什么样的注意义务,是哪一方违反了注意义务。为保障交通安全,应当科以驾驶者和行人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要求驾驶者的注意义务多,则要求行人的义务就少,相反,要求行人的注意义务多,对驾驶者就应要求的义务少。那么,应以什么样的原则合理的分配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从其实践以及理论发展的情况来看,应当说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原则。通常是基于行为人各自的法律地位,以“社会生活上必要的注意”(注:[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为根据,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与多少。在日本处理交通事故的司法实务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与危险的分配理论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日本,随着社会对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不同评价,危险分配的理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第二次前的日本社会,汽车持有的数量少,道路及交通设施也极不完备,道路狭窄,没有行车与行人道的区别,只是在主要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亦不太讲究交通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实务中几乎就不承认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地位,因而强调对行人安全的保障,在社会观念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不妥。所以,就科以驾驶者广泛的注意义务,对行人则要求极少的注意义务,给予行人相当的行动自由。当发生事故时,大都会认为是驾驶者的责任。例如,在日本大正时期,大审院的判决作过如下说明:“汽车的驾驶者在操纵汽车时,应当努力注意警戒道路的前方,防危害于未然,乃是其业务上当然的义务。在汽车行驶中,有人横穿马路,渐渐接近时,只鸣笛、减速尚不够,还应当注意行人的态度、姿势等其他情况,采取随时都得以停车的措施,使用避免急遽危害的方法,留有防危害于未然的余地。”还有判例要求驾驶者暂时停车,待行人通过后再启动行驶。如果驾驶者违反了上述注意义务,就应当构成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对于科以驾驶者如此广泛的注意义务,从而使汽车不能发挥其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作用这一点,司法实务中虽然有明确的认识,但却认为:“如果因为驾驶者缺乏上述业务上的注意,使其操纵的汽车冲撞了行人,产生了死亡结果时,就应当构成业务上过失致死罪,即令因此而使具有高速度的汽车丧失其本来的机能,也不能免除其罪责。”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如何把老赖定为诈骗罪?
不一定能定为诈骗罪。定位诈骗罪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行为人存在用虚构的事实骗取受害人的信任,来实施诈骗活动骗取其的财物才可构成诈骗罪,行为人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94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如果行为人成了老赖怎么办
对于老赖,可以向有关法院进行起诉,申请强制执行,强制其还款,如查封、变卖其财产,法院可以作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决定,限制其贷款、高消费、做高铁等。如果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行为人成了老赖怎么办,若有不明白之处,可以阅读本文。
10w+浏览
债权债务
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在犯罪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律师回复] 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是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犯罪过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司法实务在处理职务、业务活动的责任事故中确定过失责任及责任程度的重要理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探讨的不多,司法实务中尚未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因此,合理借鉴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一、危险分配的概念及理论发展所谓危险的分配,是德、日刑法理论中以“被允许的危险”和“信赖原则”为理论基础,在“过失犯处罚减轻合理化”口号下提出的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从事危险的业务或者事务时,参与者应当以相互间的信赖为基础,对于该业务或事务所发生的危险,相互间予以合理的分配,就各自分担的部分予以确切地实施,相互间分担回避危险,使危险减轻或者消除。危险的分配的理论,虽然从客观上说,是对涉及危险业务、事务的当事人应当合理地分担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的注意义务,但其理论的重点,学者认为,并不在于危险预见义务的分担,而在于由此可能实现消除危险(注:参见[日]大谷实:《危险的分配与信赖原则》,载藤木英雄:《过失犯-新旧过失论争》,学阳书房1981年日文版,第109页。)。然而,从刑事责任的分担上,无疑危险的分配要涉及到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预见、回避义务依据何种原则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为回避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科以参与者在从事危险业务、事务活动中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果对一方所要求的注意义务多,则对另一方就应当要求的少,反之亦然。例如,驾驶汽车撞死了行人,就该事故论及有关人员的过失时,就必须考虑驾驶员和行人各自负有什么样的注意义务,是哪一方违反了注意义务。为保障交通安全,应当科以驾驶者和行人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要求驾驶者的注意义务多,则要求行人的义务就少,相反,要求行人的注意义务多,对驾驶者就应要求的义务少。那么,应以什么样的原则合理的分配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从其实践以及理论发展的情况来看,应当说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原则。通常是基于行为人各自的法律地位,以“社会生活上必要的注意”(注:[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为根据,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与多少。在日本处理交通事故的司法实务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与危险的分配理论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日本,随着社会对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不同评价,危险分配的理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第二次前的日本社会,汽车持有的数量少,道路及交通设施也极不完备,道路狭窄,没有行车与行人道的区别,只是在主要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亦不太讲究交通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实务中几乎就不承认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地位,因而强调对行人安全的保障,在社会观念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不妥。所以,就科以驾驶者广泛的注意义务,对行人则要求极少的注意义务,给予行人相当的行动自由。当发生事故时,大都会认为是驾驶者的责任。例如,在日本大正时期,大审院的判决作过如下说明:“汽车的驾驶者在操纵汽车时,应当努力注意警戒道路的前方,防危害于未然,乃是其业务上当然的义务。在汽车行驶中,有人横穿马路,渐渐接近时,只鸣笛、减速尚不够,还应当注意行人的态度、姿势等其他情况,采取随时都得以停车的措施,使用避免急遽危害的方法,留有防危害于未然的余地。”还有判例要求驾驶者暂时停车,待行人通过后再启动行驶。如果驾驶者违反了上述注意义务,就应当构成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对于科以驾驶者如此广泛的注意义务,从而使汽车不能发挥其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作用这一点,司法实务中虽然有明确的认识,但却认为:“如果因为驾驶者缺乏上述业务上的注意,使其操纵的汽车冲撞了行人,产生了死亡结果时,就应当构成业务上过失致死罪,即令因此而使具有高速度的汽车丧失其本来的机能,也不能免除其罪责。”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94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试论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在犯罪过失中的运用
[律师回复] 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是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犯罪过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司法实务在处理职务、业务活动的责任事故中确定过失责任及责任程度的重要理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探讨的不多,司法实务中尚未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因此,合理借鉴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一、危险分配的概念及理论发展所谓危险的分配,是德、日刑法理论中以“被允许的危险”和“信赖原则”为理论基础,在“过失犯处罚减轻合理化”口号下提出的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从事危险的业务或者事务时,参与者应当以相互间的信赖为基础,对于该业务或事务所发生的危险,相互间予以合理的分配,就各自分担的部分予以确切地实施,相互间分担回避危险,使危险减轻或者消除。危险的分配的理论,虽然从客观上说,是对涉及危险业务、事务的当事人应当合理地分担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的注意义务,但其理论的重点,学者认为,并不在于危险预见义务的分担,而在于由此可能实现消除危险(注:参见[日]大谷实:《危险的分配与信赖原则》,载藤木英雄:《过失犯-新旧过失论争》,学阳书房1981年日文版,第109页。)。然而,从刑事责任的分担上,无疑危险的分配要涉及到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预见、回避义务依据何种原则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为回避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科以参与者在从事危险业务、事务活动中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果对一方所要求的注意义务多,则对另一方就应当要求的少,反之亦然。例如,驾驶汽车撞死了行人,就该事故论及有关人员的过失时,就必须考虑驾驶员和行人各自负有什么样的注意义务,是哪一方违反了注意义务。为保障交通安全,应当科以驾驶者和行人各自相应的注意义务,如要求驾驶者的注意义务多,则要求行人的义务就少,相反,要求行人的注意义务多,对驾驶者就应要求的义务少。那么,应以什么样的原则合理的分配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从其实践以及理论发展的情况来看,应当说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原则。通常是基于行为人各自的法律地位,以“社会生活上必要的注意”(注:[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为根据,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参与者的注意义务的广狭与多少。在日本处理交通事故的司法实务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与危险的分配理论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日本,随着社会对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不同评价,危险分配的理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第二次前的日本社会,汽车持有的数量少,道路及交通设施也极不完备,道路狭窄,没有行车与行人道的区别,只是在主要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亦不太讲究交通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实务中几乎就不承认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的地位,因而强调对行人安全的保障,在社会观念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不妥。所以,就科以驾驶者广泛的注意义务,对行人则要求极少的注意义务,给予行人相当的行动自由。当发生事故时,大都会认为是驾驶者的责任。例如,在日本大正时期,大审院的判决作过如下说明:“汽车的驾驶者在操纵汽车时,应当努力注意警戒道路的前方,防危害于未然,乃是其业务上当然的义务。在汽车行驶中,有人横穿马路,渐渐接近时,只鸣笛、减速尚不够,还应当注意行人的态度、姿势等其他情况,采取随时都得以停车的措施,使用避免急遽危害的方法,留有防危害于未然的余地。”还有判例要求驾驶者暂时停车,待行人通过后再启动行驶。如果驾驶者违反了上述注意义务,就应当构成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对于科以驾驶者如此广泛的注意义务,从而使汽车不能发挥其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作用这一点,司法实务中虽然有明确的认识,但却认为:“如果因为驾驶者缺乏上述业务上的注意,使其操纵的汽车冲撞了行人,产生了死亡结果时,就应当构成业务上过失致死罪,即令因此而使具有高速度的汽车丧失其本来的机能,也不能免除其罪责。”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法律上怎么才算老赖的行为
老赖就是失信被执行人。只要是有履行的能力,但是拒绝去履行法律文书中的义务,或者是用伪造证据、暴力的手段去抗拒执行的这些行为,都是属于老赖的行为。更多与法律上怎么才算老赖的行为的问题,大家是可以从本文了解。
10w+浏览
债权债务
肇事者赖账,肇事者赖账怎么办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对方拒绝赔偿的,可以根据交警所认定的事故责任,依法向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如果对方是机动车的,则可以同时对方和对方的保险公司要求赔偿。搜集对方财产线索,到后,申请财产保全,查封对方的财产,主张侵权赔偿。建议伤者一方保存好治疗过程中产生一切经济损失的票据,待伤情稳定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民事诉讼的一审判决签收后,上诉期限为15天,上诉期满后,对方拒不履行判决的,可以向人民申请强制执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执行公民应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过期后不予受理。 交通事故当中赔偿义务人(肇事者、保险公司)给予受害者的赔偿所包含的项目,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 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提起民事诉讼。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提起民事诉讼。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94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申请强制执行会成为老赖么
申请强制执行不一定会成为老赖,如果及时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就不会成为老赖。申请强制执行,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当我们遇到申请强制执行会成为老赖么时可以参考以下相关内容。
10w+浏览
债权债务
患者赖患者赖在医院不走怎么办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患者赖患者赖在医院不走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对于伤者符合出院条件仍拒不出院,扩大的医疗费、住院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损失属于不合理损失,当事人有权不予负担。
如果一方行为造成对方轻伤及以上伤害,那么对方可以要求其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如果致伤他人,尚未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医疗费一般包括医药费、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必要的营养费等。侵害人致人残疾的,除应当承担医疗费、误工费等全部费用外,还应当赔偿残疾者的生活补助费、生活自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以及残疾者致残前实际抚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
属于故意伤害行为的,根据被害人的伤情(需要法医鉴定),确定对方的责任,伤势分为轻微伤、轻伤、重伤。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致被害人轻伤及以上,而轻微伤就是治安案件。对于轻伤,既属于自诉案件(属于自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也可以由检察院提起公诉,这里,被害人既可以直接向人民提起刑事自诉,也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无论是刑事自诉还是刑事公诉,都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即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的同时自行提起,由受理刑事案件的一并审理,所以无论是自诉还是公诉(即您问题中所谓“抓人”)都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即您所说的“经济赔偿”)。依据刑法第234条第1款之规定,故意伤害(轻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当然如果有其他量刑情节会有不同)
被害人应当向人民提起刑事自诉或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可以要求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监督。
快速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当前694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老板欠工资,如何把老赖列入老赖名单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事情属实他们会出面调解,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先行程序,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而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一般设在劳动局内)举报用人单位,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首先应该到所在市区的劳动局对你公司进行投诉,遇到拒不执行的公司他们会强制执行。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监察大队会对此立案,如果你胜了全部由公司负担):“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可以通过劳动仲裁予以解决,留下你的基本资料。另外。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1、拖欠工资的,才可以向人民提讼,只有经过劳动仲裁。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仲裁费用元.《劳动法》第50条明确规定。单位拖欠工资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然后去你公司调查了解,也可直接申请劳动仲裁: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你可以要求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劳动监察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可以到劳动部门的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并警告你公司的行为已违反劳动法,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解决。4.根据国家规定在仲裁或诉讼的时候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老赖是犯罪行为吗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