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谨评估借款人的财务信用和偿债能力。
2.审慎制定合规合法的贷款合同,保证合同措辞精准无误。
3.妥善保管各类交付凭据,确保在必要时能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出借方就该借贷行为提起诉讼之时,应当提交包括借据、收据、欠条等在内的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实借贷关系真实存在的相关证据。
4.在约定利息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所规定的合法利率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严禁高利放贷行为,借款利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若借款合同中未对支付利息作出明确约定,则视为无息。
对于借款合同中关于支付利息的约定不够清晰明了,双方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情况下,应依据当地或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合理的利息金额;
而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借款活动时,通常被视为无息。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二、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区别是什么
债权人,基本上可被视为向他人支付预付款项并享有请求对方实施特定行为之权利的主体范畴,其具体指代的是那些能够为企业提供必须偿还的融资服务及资金支持的机构与个人。
这其中既包含了为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或个人,亦涵盖了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方式供应短期融资支持的各类机构或个体。
相对应地,债务人则是指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各类合同、协议的条款约定,在借贷关系中承担向债权人偿还债务责任之人。
无论是普通的公民或法人机构,甚至于国家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都可能被赋予成为债务责任人的资格。
在此方面,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差异在于,债权人是负责向他人或组织提供借款的主体;
而债务人则是已经接受借款且需要向债权人偿还欠款的特定个人或组织。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二条
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债权人和债务人权益如何受法律保护”,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