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据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以及第三百八十六条之规定,针对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这两种罪行的量刑标准可以概括为:前者的判定依据主要取决于受贿金额的多少及其所涉及到的犯罪情节轻重与否;而后者的量刑,则主要受到敲诈勒索行为所造成的财物损失之程度及犯罪者是否有其他诸多严重罪状的影响。就受贿罪而言,若涉案金额达到一定规模或情节严重,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处罚;若涉案金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罪状,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需承担罚金的处罚;若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罪状,则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且仍需承担罚金的处罚。值得一提的是,在索贿的情况下,其处罚力度将会更为严厉。至于敲诈勒索罪,若涉案金额较大或存在多次敲诈勒索行为,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处罚;若涉案金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罪状,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需承担罚金的处罚;若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罪状,则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且仍需承担罚金的处罚。然而,实际的量刑裁决,还需按案情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犯罪者的犯意、手段、犯罪造成的损失、犯罪者的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而做出最终的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怎么处罚
司法工作人员,即依据法律规定承担侦讯、检察、审判及监管罪犯职责之人,若为了谋取财富、偏袒亲属朋友、报复他人或出于其他个人利益,存在下列行为中的任何一种者,均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情节极其恶劣者,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首先,对于明知某人并非罪犯,即未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的规定,其行为情节显著轻微且危害程度较小,不足以被认定为犯罪以及其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无需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却采用伪造、隐匿、销毁证据或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以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进行侦查(包括采取强制性措施)、起诉、审判等追诉活动的;
其次,对于明知某人实属罪犯,即已有确凿证据证实其已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却仍采用伪造、隐匿、销毁证据或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免受侦查(包括采取强制性措施)、起诉或审判;故意包庇使其免受追诉的犯罪事实,既可能是全部的犯罪事实,也可能是部分犯罪事实或情节;
再次,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与法律,枉法作出判决、裁定,导致原本有罪的人被判无罪、无罪的人被判有罪,或者重罪被判轻罚、轻罪被判重罚的情况发生;
最后,故意违背事实真相,违法改变强制措施,或者虽采取了强制措施,但实际上放任不管,致使罪犯得以逃避刑事追诉的。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对受贿罪的定罪量刑主要取决于其涉案金额以及相关情节是否恶劣。对于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案件,将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分段式判决;而如果行为人采用了威胁、恐吓等方式迫使他人交付财物则属于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被视为索贿。另外,对于敲诈勒索罪的量刑,也受到被害人所遭受财产损失的程度及其所涉及到的其他严重罪状的影响。这两类案件在定罪量刑时均依据涉案金额及相关情节的轻重程度划分为数个档次,并对应着三年以下等各种不同程度的处罚条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实际的量刑结果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意程度、犯罪手段等诸多因素才能做出最终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