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证据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有可能触及到刑事犯罪层面。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针对取保候审所规定的法定条件主要涵盖了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可以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情况,此外也包括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产生风险的案件等多种情形。
然而,当涉案人员存在涉嫌伪造证据的行为时,往往暗示他们的举动极有可能对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法定要求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符合以下情节之一的情况时,应视为情节严重,需要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追责:
(1)为了协助某一方当事人非法占据他人合法财产,有意伪造证据并实施虚假诉讼,且涉案标的金额较大;
(2)为了帮助某一方当事人获取重大的财产利益,同样使用伪造证据的手段进行虚假诉讼,且涉案标的金额庞大;
(3)纯粹基于谋取个人利益的动机,有意图地协助第三者伪造证据实施虚假诉讼;
(4)通过伪造证据为他人实施虚假诉讼提供协助,从而导致诉讼活动被持续较长时间地拖延处理;
以及(5)通过伪造证据协助他人实施虚假诉讼,最终使人民法院作出了错误的裁判结果。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
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他证据失实,不是有意伪造的,不属于伪造证据。
鉴于其存在恶意伪造证据嫌疑,并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潜在威胁,通常很难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主要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他们所涉及的案件有可能被法院判定为管制、拘留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并且此类嫌疑人不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因此,当涉及到涉嫌伪造证据的情况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工作,以确保满足取保候审的法律法规要求。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