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邻里之间的纷争时,首先应尝试寻求所在街区管理处及村落事务管理人员的帮助进行协调,这是最基础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若经过这些基层管理者的努力仍无法达成共识,则可进一步寻求当地警察局的介入,以期妥善处理问题。
如若此举仍然无法化解矛盾,最终诉诸法律手段,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依次序进行的解决方案,即首先寻求街区管理处和村落事务管理人员的协助,其次求助于当地警察局,最后才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二、相邻权判决后再次被侵权还能起诉吗
关于相邻侵权纠纷之诉的诉讼流程如下所示:
首先,起诉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收集与案件相关的重要证据以及撰写完备的起诉状。
其次,按照法定程序,我们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法院的管辖权限,并将已经准备妥当的起诉状及相关证据递交至法院。
第三步,法院在收到我们的申请之后,会对案件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则会正式受理此案。在这之后,我们需要按照法院的要求预先支付相应的诉讼费用,以便后续的审判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最后,我们只需耐心等待法院安排开庭时间,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席法庭审理即可。民事诉讼,即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共同参与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一系列程序和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