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哪些规则
我国现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主要包括: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诱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该当事人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2.若由于两位或多位当事人的过失共同导致交通事故,根据其过失行为对事故发生所起的作用及其严重程度,判定各当事人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平等责任或次要责任。
3.若各方均未有造成交通事故的过错,则成为一起交通意外事件,各方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标准,主要包括:
1.全部责任与无责任。
当事故完全是由当事人中的一方违章行为造成时,由该违章当事人对此负责,而那些与事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另一方则不负任何责任。
2.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
当事故主要归因于一方的违章行为,而另一方或旁观者亦有违章行为时,主要违章当事人需承担主要责任,而另一方或旁观者则需承担次要责任。
3.同等责任。
若交通事故中的各方当事人均存在违章行为且情节相当,则各方当事人均需承担相同的责任。
面对交通事故,我们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1.受理报案。
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在发现交通事故后,应及时向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告。
2.现场处置。
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案件后,应迅速派遣相关人员前往现场,对受伤者进行救治并保护现场财产安全,同时进行细致的现场勘查,搜集相关证据。
3.责任认定。
在全面了解事故真相的基础之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针对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其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影响以及严重性等因素,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认定。
4.裁定处罚。
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肇事责任人采取警告、罚款、吊扣、吊销驾照乃至拘留等惩罚措施。
5.赔偿调解。
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参照相关规定及补偿标准,根据事故责任的划分,确定相应的赔偿比例,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协商。
如果双方都同意达成协议,则由事故调解人员制作并发放赔偿调解书。
6.提交法院审理。
若是在法定期限内经调解无法达成有效共识,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便将终止调解进程,并向双方当事人发出调解终结通知书,让他们转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二、道路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罪如何认定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所涉的故意伤害罪往往涉及到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蓄意冲撞他人,目的在于制造伤害或者致人死亡。在此类案件中是否应定罪量刑,需要通过证据有力地证明犯罪嫌疑人有实施伤害行为的主观故意,以及客观存在的实际伤害结果。相反地,若是因疏忽大意或违反交通法规所引发的事故,那么可能会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非故意伤害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秉持着过错原则,依据责任人在事故中所承担的责任程度可以细划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以及同等责任四种类型。一旦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妥善处理:首先是报案,然后是对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接着是进行责任认定(其中会综合考虑到违章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接下来是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从警告到拘留的各种情况),最后再经过调解环节以达成赔偿协议或者若未能达成一致则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在此过程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导并负责推进所有环节的工作,他们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责任划定以及制裁措施的实施。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