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取保候审及缓刑的运用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取保候审一般适用于那些可能会被判处在管制、拘役或附加刑中单独适用一项刑罚,或是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期,并且经评估认为实施取保候审不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
然而,缓刑的适用条件则更为严格,具体来说,必须符合以下四个要素:
首先,犯罪行为的情节较轻;
其次,罪犯应该具备诚挚的认罪态度;
第三,他/她没有再次犯罪的潜在风险;
最后,宣告缓刑不能对其所在社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取保候审是一种重要的刑事强制措施,但它并不是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唯一标准。对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他们最终能否获得缓刑,还需结合其犯罪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事司法中,取保候审多用于预估刑罚较轻且不致社会危害的嫌疑人,而缓刑条件更严:轻罪、认罪真诚、无再犯风险、对社区无害。取保候审非缓刑唯一标准,缓刑需综合考量犯罪全貌及社会危害。
二、取保候审之后还要判刑吗
1、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强制手段之一,而最终是否会面临刑事审判以及相应处罚必须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和裁决。
2、在面对法院对案件作出的确认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判定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告人将会受到相应的缓期执行或短期监禁等实质性的刑罚制裁。
另外,当取保候审的监管期限即将结束之时,负责实施监管的机关有义务在该期限到期前的十五天内通知处理相关事务的权力机构,以便后者能够就取消取保候审与否或是更改其他的法律强制措施作出明智的决策。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公安还要起诉么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下,被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并不代表着事例已经画上句号,公安机关仍然保留着对事例提起公诉的权力。实际上,取保候审仅仅是一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性手段,其主要功能在于确保刑事诉讼流程得以顺畅进行。倘若在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工作并完成后,认定犯罪行为确凿无疑且掌握的证据足以支持刑事追责,那么他们将会把案卷移交至检察院进行深入审查与起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纪律要求,诸如保证随时听从传唤等。反之,若公安机关在进一步侦破中发现相关行为并不构成刑事犯罪,或是取保候审期限已经期满,而该事例尚未侦破完毕的话,可能会选择取消对于该案的立案或终止取保候审措施。至于最后是否决定提起公诉,则要依据案情的调查结果以及各项法律法规来共同作出抉择。
刑事司法中,取保候审多用于预估刑罚较轻且不致社会危害的嫌疑人,而缓刑条件更严:轻罪、认罪真诚、无再犯风险、对社区无害。取保候审非缓刑唯一标准,缓刑需综合考量犯罪全貌及社会危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