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生民事欺诈行为后,即便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受害者仍然享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然而,他们将面临可能败诉的风险。若侵权方并未对此种情况展开有效的辩护,要求法院裁定诉讼时效已经过时,那么法院并不会主动介入并审查该事项。但是,如果侵权方坚持提出时效抗辩,并且经过调查核实,确实没有发现任何中止、中断或延长诉讼时效的合法原因,那么法院将会作出不利于原告人的裁判,即驳回其诉讼请求。尽管如此,即便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双方当事人还有机会通过自愿协商等方式来寻求解决纠纷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欺诈的认定和处理是什么
若有一方当事人采取了欺骗手段,迫使另一方在未能充分了解实际情况且并非基于自愿的前提下做出了决定或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应被判定为欺诈性动作,且这类欺诈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应当予以否认。
在此种情境下,受害方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以对欺诈结果进行撤销处理。《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涉及到民事欺诈行为,从法律角度来看,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首先,作为欺诈行为的实施者,当事人必须负起返还财产的责任,也就是将通过欺诈手段非法获取的财物归还给被欺诈的受害人。
如果因为欺诈行为导致了受害人的经济损失,那么欺诈者除了要履行返还义务之外,还应该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其中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涵盖了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
在合同法规则中,如果存在欺诈行为,受害人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由欺诈行为所缔结的合同。
除此之外,法院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欺诈行为的当事人施加民事制裁措施,如罚款等。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对于民事欺诈行为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欺诈行为本身的性质、欺诈者的主观故意、受害人是否存在误解以及欺诈行为与受害人做出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
民事欺诈后,虽诉讼时效已过,受害者仍可起诉,但面临败诉风险。法院不主动审时效,除非侵权方抗辩。若无合法中止、中断时效事由,法院将判原告败诉。但双方仍可通过协商等途径解决纠纷。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