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其与具体犯罪类别及犯罪情节密切相关,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般而言,相较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所受到的制裁往往较为宽松。
以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例,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刑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凡过失导致他人死亡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若情节较轻,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需额外注意的是,若本法则有其他特殊规定,那么必须依循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所谓过失犯罪,即原本应该意识到自身行为可能使社会蒙受损害后果,却由于疏忽或大意未能预见,抑或是早已察觉到危险存在却自信能够规避,最终导致不幸后果降临的犯罪行为。
在案件判决过程中,法官会充分考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恶果、犯罪主体的主观过失程度,同时也要斟酌是否存在自首或立功等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从而最终决定适用何种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过失犯罪量刑较故意犯罪宽松,依犯罪类别和情节定。如过失致人死亡,通常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可减至三年以下。法官判决时,考量社会危害、过失程度及自首、立功等情节,决定刑罚。过失指应预见风险而未预见,或知风险自信可避,致不良后果。
二、过失犯罪的追诉期是多长时间
所谓的追溯期限其实就是针对刑事案件所设定的法律追责时效,这一概念是指司法部门依据相关刑事法典,就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起诉或追究的法定有效期限。
追溯期限的具体规定如下:
首先,若某一犯罪行为在法定最重处罚种类(即有期徒刑)为不满五年的情况下,则在经过完全五个自然年后,便将失去可以被追溯和追究的资格。
其次,当法定最重处罚种类(有期徒刑)超过五年,但未达到十年时,那么在经过整整十年之后,该行为将不再具有被追溯追究的资格。
再次,若某一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重处罚种类为超过十年的有期徒刑时,在经过完整的十五年后,这一行为同样会失去被追溯和追究的资格。
最后,倘若某个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重处罚种类为无期徒刑或死刑,那么在过去整整二十年后,该行为将不再具备被追溯和追究的可能。
但如果在二十年之后,司法机关认为该行为仍需要被追溯和追究的话,他们将会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请并请求其进行全面核查。
然而,以下两种情况由于特殊原因,将不会受到追溯期限的限制: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首次启动立案调查或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案件之后,却有当事人逃避调查甚至拒绝接受审判的情况;
或者是在追溯期限内,被害者在法院、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正式受理案件后,仍提出了控告,然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却没有按照程序进行立案调查的情况。
《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有哪些情况判刑
关于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由于涉及到具体的罪名,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过失犯罪的量刑相对偏于轻微。例如,在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问题上,其对应的法律规定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为轻微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过失致人重伤罪则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法律惩罚。在更为严重的交通肇事事件中,如果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公共或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对应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但是,如果在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出现,那么他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倘若因为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刑期将会延长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法院在裁量罪犯的刑罚时必须全面权衡犯罪的具体事实、性质、情节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制定出公正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刑罚判决。
过失犯罪量刑较故意犯罪宽松,依犯罪类别和情节定。如过失致人死亡,通常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可减至三年以下。法官判决时,考量社会危害、过失程度及自首、立功等情节,决定刑罚。过失指应预见风险而未预见,或知风险自信可避,致不良后果。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