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除取保候审的流程怎么走需要多久
解冻或取消保释期间的手续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有义务接受保释的个人或他的法定代表必须向作出保释决定的主管部门发出解冻或取消保释请求。
其次,该主管单位必须在收到请求后的七天内对请求进行审议并需要作出决定。
如果经过严格审查,发现保释期限已经届满、不应该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需要改变强制措施,那么就应立即解冻或取消保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解冻或取消保释流程简述:保释人或其法代需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求。该部门须在七日内审核并决定。若查实保释期满、免刑责或需变更措施,应立即执行解冻或取消,确保程序合法且及时。
二、解除取保候审是否有案底
若解除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后作出裁定其为无罪者予以释放,那么此过程并不会在其个人档案中留下相关条款,即所谓的“案底”。
关于取保候审,这实际上是一项属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强制性措施,与案底的概念有所不同。
所谓案底,通常是指某人过去可能触及法律底线,或者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记录,亦可以被视为一套严密且严谨的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三、取保候审的条件有哪些内容要求严格
取保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措施,其适用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针对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是能够独自享受附加刑罚的犯罪嫌疑人群体;其次,该规定明确指出了对于那些有预期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之上刑罚,但如果进行取保候审,则可能不会对社会产生危险性的犯人进行考虑;第三个方面是对于患病程度严重、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以及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如果进行取保候审,也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最后,当羁押期限即将到期,而事例仍未得到妥善处理时,也可以考虑采用取保候审的方式。总的来说,取保候审的关键在于全面评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具体情况,以确保他们不会逃避司法机关的调查、起诉和审判,同时也不会对社会带来新的危害。
解冻或取消保释流程简述:保释人或其法代需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求。该部门须在七日内审核并决定。若查实保释期满、免刑责或需变更措施,应立即执行解冻或取消,确保程序合法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