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间接传来证据
间接传来证据的涵义
所谓间接证据,即是与直接证据相区别的概念,其核心特征在于无法直接反映或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在利用间接证据进行案件调查时,需遵循以下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准则:
首先,每项间接证据均须经过法律程序合法获取并得到严谨验证;
其次,这些间接证据与待查案件事实间应有客观而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再者,必须具备充足且严密的间接证据链条,以构建起完整的证据体系;
此外,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应保持和谐一致,无任何矛盾冲突;
最后,间接证据的认证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解释或推断,从而得出被告人有罪的唯一确定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什么是间接故意犯罪
1.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故意,其含义是行为人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危害社会的负面结果,然而他们却放任这种情况的发展,展现出一种漠视和冷淡的心理状态;
2.间接故意同样具备两个重要特征:
首先,行为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危害社会的后果;
其次,他们对这种潜在的危害结果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即放任其发生;
3.在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境下,行为人放任某种危害后果的产生,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行为人为了实现特定的犯罪目的,有意地忽视或不顾及其他危害结果的出现;
第二种,行为人尽管并未怀揣犯罪意图,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任由某种危害结果的随机发生;
最后一种,在突如其来的犯罪事件中,有些行为人由于冲动行事,粗心大意,毫不顾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什么是间接故意伤害
间接故意伤害罪,即明知自身的行为有可能对他人产生损害,而对这种可能性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最终致使这种结果的发生。从法律角度来看,所谓"明知",即行为人对于自身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及危害性具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而"放任"则代表着行为人并非主动追求伤害后果的出现,但是对于这种潜在风险持有漠视或忍让的立场。例如,行为人甲处在繁华街头的人群之中,为了寻求刺激,任意向周围人群开枪射击,尽管其并没有明确指向某个具体对象,然而对于可能导致他人受伤乃至死亡的结果,他却抱持着听之任之的态度,那么这样的行为便有可能被认定为构成间接故意伤害罪。在判定是否构成间接故意伤害罪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模式以及当时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间接证据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但能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共同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使用间接证据须遵循法律程序,确保其合法性;证据应与案件事实紧密相关;证据间应形成完整、严密的链条;证据与事实应和谐一致,无矛盾;最后,认证过程中应排除其他解释,确保得出唯一结论。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