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最新修订 | 2024-07-13
浏览10w+
李兵律师
李兵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841人
专家导读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原则上有效,如果真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一、《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原则上有效,如果真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可撤销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销】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二、意思表示的生效

(一)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二)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四)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首先大家要理解,虚假意思表示指的是在一些不正常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如果存在虚假意思表示的话,是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撤销的。比如说有一些条款存在误解、欺诈、虚伪表示等,这都是属于虚假意思表示,不受法律保护的。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2k字,预估阅读时间8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90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一键咨询
  •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21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66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64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558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17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264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374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834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571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247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278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136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703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78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771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民法总则虚伪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民法总则虚伪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虚伪意思表示的规定是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10w+浏览
诉讼仲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90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民法总则虚伪表示是什么
​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怎样表示意思,应该怎么表示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什么是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内心意思。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 (1)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 (2)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 (3)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 2、表示行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 (1)明示; (2)推定方式(以行为表明内心意思); (3)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心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分为: 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 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 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 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生效。 (2)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经法定方式做成即告成立,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于作出时生效。 (2)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生效。 注: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受领人时生效,但有例外: (1)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的,意思表示不生效。 (2)向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其生效分为两种情况: A如果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者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生效。 B除前述情形外,意思表示于到达法定代理人时生效。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民法总则对意思表示有哪些新规定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3、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4、明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5、意思表示的撤回;6、意思表示的解释。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怎么表示意思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什么是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内心意思。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 (1)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 (2)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 (3)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 2、表示行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 (1)明示; (2)推定方式(以行为表明内心意思); (3)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心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分为: 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 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 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 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生效。 (2)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经法定方式做成即告成立,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于作出时生效。 (2)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生效。 注: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受领人时生效,但有例外: (1)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的,意思表示不生效。 (2)向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其生效分为两种情况: A如果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者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生效。 B除前述情形外,意思表示于到达法定代理人时生效。
快速解决“合同事务”问题
当前390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怎样用意思表示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什么是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内心意思。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 (1)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 (2)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 (3)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 2、表示行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 (1)明示; (2)推定方式(以行为表明内心意思); (3)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心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分为: 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 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 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 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生效。 (2)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经法定方式做成即告成立,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于作出时生效。 (2)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生效。 注: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受领人时生效,但有例外: (1)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的,意思表示不生效。 (2)向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其生效分为两种情况: A如果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者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生效。 B除前述情形外,意思表示于到达法定代理人时生效。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90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民法总则意思表示有着什么样的解释?
我国的民法是为了规范公民和公民之间的利害关系,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而设立的法律。这是国家对公民保护的一种形式,那民法总则意思表示有着什么样的解释呢,小编为这一比较生疏和我们平时不为接触的法律行为为大家介绍。希望对你的生活能有所帮助。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我的房子是不动产,我想要做变动,那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什么呢?有什么样的区分原则呢?是什么?
[律师回复] 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一) 区分原则的概念
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是指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和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这就是《物权法》第9条和第23条规定的基本精神。
这一原则来源于德国法,他们认为,买卖合同的成立生效与所有权的转移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人为的拟制,而是客观的事实。无论物权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成立与物权的变动都不是一个法律事实,而是区分为两个法律事实。在原因行为中,当事人享受债权法上的权利,并承担债权法上的义务;而在结果行为中,当事人完成物权的变动,使得物权能够发生排他性的后果。区分原则的关键问题,是债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权法上的变动,必须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加以变动,才能够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
采用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一,在物权变动上,区分原则所要区分的,是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即处分行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是债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债权行为,它不一定引起物权变动的结果,理由是原因行为发生时,物的处分行为还不存在,将来有可能不成就,但是无论如何债权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二,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成立,不以物权的变动为必要要件,而是以该债权行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断,不能以物权的变动是否成立为标准判断。因此,登记行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权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决于《合同法》的规定,登记并不表明合同生效。

三,物权的变动以公示为基本表征,由法律规定的公示方式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即以动产的交付和不动产的登记为必要条件,而不能认为基础关系或者原因关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要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必须进行物权变动的公示。物权变动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权变动的公示之时。如果合同生效而未发生动产的交付和不动产的登记,则权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请求交付的权利,即债权法上的权利,而没有取得对物的支配权。
(三)实行区分原则的公示效力
1.物权公示的一般含义和方式
公示是作为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物权变动的基本程序必须进行公示;同时也作为物权变动的确认依据,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均须如此。这样要求,就是要使物权人对物权达到绝对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样的,不动产要登记,动产要交付;同时,占有也是动产的公示之
一,具有权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决定物权变动能否生效。第二是权利正确推定的效力。登记,就推定登记的权利的存在。从法律上讲,登记的权利与实际权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观上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尽管如此,只要是登记,就确认权利的真实性。第三是善意保护与风险告知,相信物权变动的公示,即使是无权处分,只要受让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动产的登记簿,也确认其取得所有权,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善意第三人进行保护。
这就是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的解答。
该怎么解释意思表示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该怎么解释意思表示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什么是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1、内心意思。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
(1)行为意思: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
(2)表示意思: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
(3)效果意思: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
2、表示行为。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
(1)明示;
(2)推定方式(以行为表明内心意思);
(3)沉默方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心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分为:
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
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
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
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生效。
(2)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经法定方式做成即告成立,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于作出时生效。
(2)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生效。
注: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于到达受领人时生效,但有例外:
(1)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的,意思表示不生效。
(2)向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其生效分为两种情况:
A如果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者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生效。
B除前述情形外,意思表示于到达法定代理人时生效。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是什么意思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但是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的,人民不予受理。因此当事人只能在仲裁和诉讼中选择一种方式,仲裁协议具有排除管辖的功能。
仲裁通常为行业性的民间活动,是一种私行为,即私人裁判行为,而非国家裁判行为,它与和解、调解、诉讼并列为解决民(商)事争议的方式。但仲裁依法受国家监督,国家通过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程序的制定以及仲裁裁决的执行和遇有当事人不自愿执行的情况时可按照审判地法律所规定的范围进行干预。因此,仲裁活动具有司法性,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仲裁机构和不同。行使国家所赋予的审判权,向不需要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前达成协议,只要一方当事人向有审判管辖权的,经受理后,另一方必须应诉。仲裁机构通常是民间团体的性质,其受理案件的管辖权来自双方协议,没有协议就无权受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九条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不予受理。
裁决被人民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仲裁法规 > 《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