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犯罪惩罚要求是什么

最新修订 | 2024-08-20
浏览10w+
卢滨律师律师
卢滨律师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284人
专家导读 触犯刑事法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rticleTitle}

一、我国未成年犯罪惩罚要求是什么

触犯刑事法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1、《刑法》第17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刑法》第49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

我国刑罚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其中主刑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以下刑种:

1、死刑

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罪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给未成年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社会的温暖,重新对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希望,以在以后更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无期徒刑

《刑法》第17条第3款,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无期徒刑没有幅度,无法从轻处罚,只能适用减轻处罚。

3、剥夺政治权利

未成年人本身就不满十八周岁,而对于大部分政治权利而言,具备政治权利能力的年龄条件是已满十八周岁,因此,未成年人还未享有的政治权利就无所谓剥夺问题。

4、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未成年人通常都是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同居住,且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无参加工作赚钱的能力,其家庭的财产除个人生活用品外,基本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所有。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无可执行的财产。

(三)未成年罪犯可适用的刑种

1、管制

管制,是五个主刑中最轻的刑种,根据管制的特点,对未成年人适用管制,有利于使未成年人继续正常生活学习,感到社会与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利于对其的改造。

2、拘役

拘役刑期较短,适用于罪刑较轻但需关押的罪犯,对未成年人适用拘役,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选择。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的幅度较大,适用广。对于有期徒刑,应注意与成年罪犯分开关押,以防止交叉感染,而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受到腐蚀。

4、罚金

对于罚金的适用,我个人认为应区别对待,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以适用罚金刑。而对于其他未成年人,因其尚处于父母照顾,无个人财产,可不适用罚金刑。

(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

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只处罚特定的犯罪情形。同时对未成年罪犯依法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相对较短的刑种,或者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情节,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还是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此外,对于未成年罪犯还可适用缓刑假释

之所以会对将未成年犯罪和其他犯罪分开来处罚,还是因为国家会首先考虑未成年的成长因素,而且未成年犯罪并不占多数的未成年总量,但是法律也会逐渐的完善未成年犯罪的相关规定,不会因为是未成年就给予特殊对待。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5.9k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113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我国未成年犯罪惩罚要求是什么
一键咨询
  •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745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53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11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35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406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3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04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46****754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430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0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527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687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11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252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80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我国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是什么?
1、对于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坚持双向保护原则,在依法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时,也要依法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2、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办理,未成年被害人系女性的,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参与。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未成年犯罪可以出国吗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在刑事诉讼或者服刑期间,未成年犯罪不可以出国。未成年人犯罪在满刑后是可以出国的,但是最终签证的审批及仍需要看出境国家的签证审批,但可以说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对于出国留学及劳务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所以虽然我国有未成年人犯罪案底封存的制度,但是避免犯罪的最好办法还是家庭的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护照签发机关不予签发护照:
(一) 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二) 无法证明身份的;
(三) 在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四) 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
(五) 人民通知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
(六) 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
(七) 有关主管部门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
(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决定不准出境的;
(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我国未成年工能上班吗?
可以。由于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还可以到公司上班的。未成年工是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是劳动法的主体,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但是某些工作不能让未成年工从事。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关于未满18岁少年犯罪受惩罚的条例是什么
[律师回复] 你可以查“刑事责任年龄”具体如下: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鬃周岁。  
6、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7、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对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  
8、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9、已满75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311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数额犯未遂量刑问题!求助!
[律师回复] 解答如下, 。刑法总则规定,对于未遂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此原则的理解与适用一般不存在疑问。但在数额犯的未遂犯中,情况较为复杂,除了存在多个量刑档次以外,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不但包括犯罪数额,往往还包括其他犯罪情节,犯罪数额不但涉及既遂部分而且还涉及未遂部分。在抢劫罪中,既遂标准除了财产方面的标准还存在人身伤害方面的标准,这些因素的存在都给数额犯未遂的正确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情况如何准确量刑,实践中存在分歧,做法不一。下面分别予以探讨。
一、单纯的未遂犯在单纯未遂犯的场合,犯罪数额中没有既遂的部分,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是敲诈勒索数百万未遂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这里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就设有多个刑档的数额犯而言,犯罪数额不仅是定罪条件,也是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当未遂数额达到“数额巨大”或者“数额特别巨大”的条件时,应当以最低量刑档次作为量刑基准还是应以相对应的量刑档次作为量刑基准。有人认为,考虑到实践中对于未遂情节一般只是从轻处罚,较少减轻处罚,而减至数档以下从宽处罚的则更为少见,为了避免对未遂犯量刑偏重,对于单纯未遂的均在最低刑档量刑较为适当。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方式欠妥。对于单纯未遂犯应以相对应的量刑档次作为量刑基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从轻或者减轻。
首先,前述意见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实践中对未遂犯的量刑平衡问题,但与未遂犯的处理原则相悖。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是指先将未遂犯视为既遂犯,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体现从轻或减轻。对于未遂犯犯罪数额达到“数额巨大”或者“数额特别巨大”的,应当先按照相对应的量刑档次确定量刑的基准刑档,再根据未遂的具体情节决定是否从轻或减轻。如最高人民在《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中涉及销售伪劣烟草制品未遂的处理时明确规定,除了将未遂定罪处罚的标准设定为既遂的三倍以上之外,未遂犯法定刑升格的数额标准与既遂犯一致,只要达到既遂犯相应升格数额标准的,也分别按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相应量刑档次定罪处罚。
其次,对于个别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未遂犯也应当判处较为严厉的刑罚。虽然许多司法解释在涉及具体的未遂犯是否定罪处罚时,往往设定了较之于既遂犯更为严格的定罪条件,如对于盗窃、诈骗、保险诈骗未遂的,一般对于情节严重的才予以定罪处罚,在定罪条件上体现了未遂犯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差异。但是根据犯罪对象、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等方面的不同,未遂犯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一定都很轻,而且不同的未遂犯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对未遂犯一概在最低量刑档次处刑,不利于对犯罪的惩罚与预防。
二、犯罪数额既包括既遂也包括未遂在盗窃、诈骗,尤其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犯罪中,往往存在部分犯罪行为既遂、部分犯罪行为未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既遂数额、未遂数额与犯罪总数额可能都不在一个量刑档次,如诈骗既遂部分2万元,未遂部分18万元,诈骗总数额则为20万元,分别处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三个不同的量刑档次。这也涉及到量刑档次的确定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准确的量刑。有人认为,为了避免量刑的偏重,对于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以既遂数额所对应的量刑档次作为基准,将未遂数额作为酌定从重情节予以体现;也有人认为,对于未遂数额所对应的量刑档次比既遂数额所对应的量刑档次高的,可以未遂数额对应的量刑档次为基准,将既遂部分作为从重情节,综合考虑未遂的从宽情节进行量刑。笔者认为,作为定罪条件或加重情节的犯罪数额,应当是指包括既遂部分与未遂部分在内的犯罪总数额。(虽然有关司法解释对合同诈骗、挪用公款等罪的犯罪总数额计算有特别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均不是针对犯罪数额的既遂部分与未遂部分的问题。)在未遂与既遂并存的情况下,无论是定罪条件还是加重量刑档次的选择,都应当根据犯罪总数额加以确定,在确定对应的量刑档次以后,再将犯罪数额的未遂部分根据犯罪未遂的处理原则作为从宽情节予以考虑。这在前述纪要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伪劣烟草制品的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与尚未销售的伪劣烟草制品的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三、情节犯与数额犯未遂并存在集资诈骗等许多数额犯中,除犯罪数额是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之外,其他犯罪情节也是法定刑升格的条件。具体条文中往往是将“数额巨大”与“其他严重情节”并列,将“数额特别巨大”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并列。这就会出现犯罪虽然未遂但其他犯罪情节严重或者特别严重的情形。这种情形下,未遂的犯罪数额所对应的量刑档次与其他犯罪情节所对应的量刑档次可能就不一致,从而产生了量刑档次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在情节犯与数额犯未遂并存的场所,其他犯罪情节无论是严重还是特别严重,都不是犯罪的既遂标准,该罪的既遂标准还是财产标准,其他犯罪情节不影响未遂或者部分未遂的成立,对被告人仍然应当根据未遂犯的处理…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11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在我国未成年强奸未遂判刑吗
在我国未成年的强奸未遂案件按照这类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决。如案件情节不严重的,相关的办案机关还是以教育为主。积极的考虑这类犯罪人员的认罪悔过态度进行办理,确保这类未成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在我国国家未成年可以拘留吗
只要是年满十四周岁就可以刑事拘留、追究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快速解决“”问题
当前311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11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我国没有惩罚性赔偿吗?
我国是有惩罚性赔偿的;惩罚性的赔偿一般是在给予了原赔偿的金额之外而且还会给予一笔赔偿金额给受害者,这笔惩罚性赔偿的金额就会由双方来进行协商,一般是不能超过原价的三倍。
10w+浏览
损害赔偿
缓刑期满后又犯罪是累犯吗,累犯包括哪些惩罚
[律师回复] 缓刑期满后又犯罪是累犯吗,累犯有哪些惩罚
一、缓刑期满后又犯罪是累犯吗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二、累犯有哪些惩罚
1、对于累犯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从重处罚。即无论具备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者,还是具备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者,都必须对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即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
2、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而不是“可以”从重处罚。“可以”是选择性规范,即适用者可以选择从重,也可以不选择从重。“应当”从重则是命令性规范,法官没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即凡是符合累犯条件而构成累犯的,审判人员就必须对犯罪人在法定刑的幅度内处以较重的刑罚,否则就有悖于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3、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这是刑法第74条明确规定的;另外,对累犯不得假释,这是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的。因为缓刑和假释的适用,都要求以犯罪人不致再危害社会为条件,而累犯则属于屡教不改,具有较大人身危险性的人。对累犯适用缓刑和假释,不利于对累犯的教育、改造,起不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更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
相关知识:什么是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我国刑法第65条规定了一般累犯,第66条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累犯。两种累犯在构成条件上存在着差别。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我国未成年犯罪惩罚要求是什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