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如何解决股东知情权纠纷

帮助5人 3.8w浏览 匿名 2020-08-19 江西赣州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如何解决股东知情权纠纷
    知情权是股东诸多权利中的一项基础性权利,没有知情权的保障,股东的其他权利将成为空中楼阁。
    近年来,我国股东知情权纠纷不断增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均有发生。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通常表现为参与经营管理的股东或执行事务的股东侵犯非参与经营管理的股东的知情权,并使其收益权被全部或部分剥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常表现为操纵董事会的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的知情权,小股东常常被架空。在上市公司中,通常表现为大股东操纵董事会提交虚假的财务报告和经营信息,侵犯社会股东的知情权,使其无法获取投资利益,甚至被欺诈。与股东知情权纠纷一起增多的是股东知情权诉讼案件的增多和类型多样化。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公司法业务的专业律师,深感有必要对此类案件进行梳理。
    一、股东知情权的概念
    无论境外公司法,抑或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鲜有明确定义。其并非公司立法上的概念,乃为公司法学者的理论总结。我国学者对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基本一致,大多认为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获取公司信息,了解公司情况的权利。
    股东知情权是在法理上对一组股东权利集合、抽象之后所作的理论概括。股东知情权是法律规定的股东享有的一项重要的、的权利,不依附于其他股东权利而存在,也是股东实现其他股东权的基础性权利。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股东知情权作为股东的一项法定权利,公司章程不得剥夺或者限制。
    二、股东知情权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
    《公司法》第33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公司法》第97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公司法》第16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第九部分“与公司、证券、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中规定有“股东知情权纠纷”。
    三、股东知情权的内容
    虽然学者对股东知情权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但是关于股东知情权内容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主要表现为股东的查阅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包括股东的查阅权和公司的强制信息披露义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账簿查阅权和询问权。
    第四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包括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股东的查阅权和股东通过司法救济强制获得公司信息的诉讼权。[
    ⑤]
    笔者认为:股东知情权是股东获取公司信息,了解公司情况的诸多权利的概括和总结,理当包括股东实现该种目的的所有的公司法上的权利。具体来说,股东知情权包括以下内容:
    1、查阅权
    查阅权,即股东查阅公司文件的权利。根据《公司法》第33条、97条的规定,股东查阅权的对象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簿;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在股东知情权的内容中,查阅权处于股东知情权的核心地位。
    2、复制权
    根据《公司法》第33条的规定,股东复制权的对象包括: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3、质询权
    质询权,即公司股东就公司特定事项请求公司予以解释的权利。根据《公司法》第97条的规定,股东有权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4、公司信息接收权
    公司信息接收权,从公司角度而言,就是公司的强制信息披露义务。根据《公司法》第165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在以上股东知情权的权利内容中,尚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根据《会计法》第20条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二,会计账簿的内容。根据《会计法》第15条的规定,会计帐簿包括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助性帐簿。
    四、股东知情权的范围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包括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包括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公司法》关于股东知情权的范围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否查阅公司的原始会计凭证。对此,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赞成说从法的价值判断出发,认为从有效监督管理机构的行为,切实保障股东权益需要和立法目的出发,《公司法》第33条规定的会计账簿包括公司会计记录的原始凭证。反对说认为公司会计账簿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在会计法上,会计账簿只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并不包括原始凭证。因此,股东无权查阅公司的会计原始凭证。
    笔者赞同反对说,理由如下:
    首先,从文义解释角度看,会计账簿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账簿并不包括原始凭证。
    其次,从历史解释角度看,在现行《公司法》修订之前,法学界对会计原始凭证能否列入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司法实践中亦不乏此种案例。但此次修订的《公司法》在吸取学界和实务界对股东知情权的研讨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股东财务信息知情权方面仅规定了财务账簿,并未涉及会计凭证。……。可见,立法对将会计凭证作为股东知情权的范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疑虑和担心。
    再次,从体系解释角度看,《公司法》除第33条外,第171条也规定了公司会计账簿,并且该条同时规定了公司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因此,《公司法》第34条规定的会计账簿不可能包括公司原始会计凭证。
    不过,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司法》第33条不能作为股东查阅公司原始会计凭证请求权基础,并不代表公司股东就不享有该种请求权。
    首先,从规范性质看,《公司法》第33条是授权规范,该条第2款赋予了公司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但是,并未否认公司股东有权查阅公司原始会计凭证。这就好比该条第1款并未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股东名册,可是从未有人质疑股东享有该项权利。公司法规范是个系统的体系,并不只是体现公司法的某条具体规则。某条规范不能成为股东一项权利的请求基础,并不否认其他规范可以成为股东该项权利的请求权基础。
    其次,调整公司和股东关系的主要规范是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然而公司法规范不仅包括公司法规则,还包括公司法原则;公司章程不仅包括当事人约定的明示条款,还包括一般法律原则和商业原则蕴含的默示条款。根据公司法原则和公司章程的默示条款调整公司和股东关系的现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原《公司法》并未赋予股东的解散公司请求权,可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前,实践中就已经出现了受理股东解散公司请求的判例;原《公司法》并未规定股东代位诉讼,可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前,实践中同样出现了受理股东该种诉讼请求的案例。《公司法》第5条规定了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公司控制者对公司股东拒绝陈述、虚假陈述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该项原则,股东完全可以以该项原则作为请求权基础请求查阅公司文件,包括公司原始会计凭证。公司章程的默示条款不一而足,需要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从商业常识看,任何股东皆希望知悉公司运营信息,无论是控股股东,抑或中小股东。虽然基于风险收益一致原则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控股股东获得更多的公司信息无可厚非,但是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公司中小股东请求查阅公司信息同样天经地义。因此,公司章程的默示条款也足以作为公司股东请求查阅公司原始会计凭证的请求权基础。
    另外,比较《公司法》第33条和第97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对象的规定略有不同,其中,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会计账簿可以成为股东知情权对象,而股份有限公司中,会计账簿却没有规定为股东知情权的对象;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名册和公司债券存根可以成为股东知情权对象,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知情权对象却没有股东名册和公司债券存根。
    笔者认为:虽然对于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股东可以借助公司信息披露获得较多的公司财务信息,但是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一样具有封闭性,一样存在公司控制者滥用控制权的可能,一样缺乏公开市场的制约。因此,《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却未赋予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该项权利,委实欠缺正当性。从保护股东权利和完善公司治理理念出发,《公司法》应当增设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
    五、股东知情权的法理基础
    股东知情权之所以能够成为公司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源于公司“所有与经营”相分离的法人结构。公司作为一个法人,具有的法律人格。虽然股东对公司享有多项股东权利,但是股东无法直接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公司日常经营主要由公司董事、经理等管理层负责,由此导致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公司管理层滥用受托权力,侵害股东利益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股东可以借助股东(大)会对公司管理层加以制约,但是,如果股东对公司状况和管理层所作所为欠缺了解,股东(大)会的该种制约只能流于形式,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此外,在股东借助股东(大)会约束公司管理层时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规则不是一致决而是多数决。因此,即便股东大会能够约束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也很可能只对公司大股东负责,而漠视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在公司大股东不能慎独的情形下,更是存在公司管理层与公司控股股东沆瀣一气侵害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六、股东知情权的法律价值
    股东知情权是公司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实现股东权利和投资利益的重要保障。股东之所以投资组建公司,其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公司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股东作为公司投资者和终极所有者,享有资产收益权和终极控制权。然而,公司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特别是公司的少数股东,由于其意志可能无法体现于股东大会决议,因此,公司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存在利益被侵蚀的风险。为了减少该种风险,保障投资者收益,公司法赋予了公司股东多项权利,而这些权利的行使必须建立在股东了解公司状况的基础上。只有股东了解掌握公司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股东了解公司的治理结构状况后,才能主张股东代表诉讼权、质询权、建议监督权;股东了解公司的相关市场行情后,才能正确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决定公司的经营思路,才能正确行使提案权;特别是上市公司,股东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后,才能结合市场行情决定股票的买入卖出以及决定是否长期持股。[
    ⑧]总之,股东要对公司事务参与和监管,
    首先要获取公司经营的有关信息,只有在获取公司经营信息的基础上,才可能行使对公司的监督权,才可能在公司的重要经营决策上作出符合自己真实意思的决定,从而达到维护股东利益的目的。[
    ⑨]
    股东知情权是监督公司控制者正当行使控制权,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阳关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公司少数股东通过行使股东知情权,可以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发现公司控制者的不当行为,并及时寻求法律救济。因此,股东知情权可以提醒公司控制者正当行使控制权,并在公司控制者滥用控制权时予以迅速的纠正。
    七、股东知情权的法律性质
    1、股东知情权兼具自益权与共益权性质。
    股权分类中,自益权是指股东单纯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享有和行使的权利;共益权是指股东兼为自己和公司利益而行使的权利。股东知情权既满足了股东个人利益,又保障了公司整体利益,因此兼具自益权和共益权的性质。
    2、股东知情权是固有权。
    股权分类中,固有权是指股东不得自由处分,公司亦不得主张股东已经同意而在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中予以限制的股东权利;非固有权是指股东可以自由处分,公司可以主张股东已经同意而在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中予以限制的股东权利。为了防阻公司控制者对中小股东的掠夺,优化公司治理以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的法律规范为强制性规范,相应的股东权利为固有权。股东知情权,保障了股东其他各项权利的落实,预防和制止了公司控制者滥用公司控制权,保障了公司的良性运转,因此应为固有权。
    3、股东知情权是单独股东权。
    股权分类中,单独股东权是指任何公司股东,无论其所持股份数量多少均可行使的股东权利;少数股东权是指只有持有一定数量以上股份的股东方得行使的股东权利。《公司法》第34条、98条、166条均未规定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以一定数量以上股份为前提,而是规定公司所有股东平等的享有该项权利,因此,股东知情权是单独股东权。
    八、股东知情权纠纷案件的法律主体
    1、股东知情权纠纷的权利主体
    知情权是公司股东享有的知道和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的权利,为股东权之一种。股东权具有社员权的性质,股东权利不能与其股东身份相分离。因此,股东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只能为公司股东。公司监事不能作为股东知情权的权利主体。监事会或监事以其知情权受到侵害为由提起的诉讼不属于股东知情权纠纷的受案范畴,不具有可诉性,不予受理。这里还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一,名义股东是否拥有股东知情权
    名义股东问题的产生是与《公司法》的规定有关。1993年、1999年、2004年《公司法》第20条均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有限公司的设立人为了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在设立公司的过程中,邀请其他人名义上共同设立公司,被邀请的主体虽然名义上拥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但是对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出资,所有的资本都是实际设立人缴纳的。这类拥有股份却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并且一般也不参加公司管理的股东被称为名义股东。由于名义股东名义上享有权利,实际上对公司并不承担责任,因此这类股东对公司的设立股东来说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故设立人一般会选择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做名义股东,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纠纷。从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出发,名义股东由于没有履行任何义务,对公司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只不过转让了一次姓名使用权而已,所以不应该享有真实股东所拥有的权利。但是名义股东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规避法律,是设立人企图利用公司这一形式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是法律不鼓励的行为。公司法作为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的法律,其更为关注的是公司的稳定性和形式要件的完备,而不过分探求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即使是名义股东,只要其符合公司法的条件,就是公司的股东,就拥有股东知情权。公司法第3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这是判断某一主体是否为特定公司股东的唯一标准,只要名义股东被记载于股东名册,其就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包括股东知情权在内的各种权利。法律对名义股东的承认虽然有可能损害到实际股东的应有权利,但是权利义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际股东如果有证据证明名义股东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则可以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要求名义股东履行实际出资义务,从而防止名义股东滥用股东知情权侵害公司的合法权利。

    二,隐名股东是否拥有股东知情权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公司形态的封闭性和人合性,这为隐名股东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在某些公司中,除了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之外,还存在着根据股东之间的协议等约定拥有某一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但并不登记在册的股东,也就是隐名股东。隐名股东在公司法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是存在的。隐名股东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因为公司法对股东人数有限制。《公司法》第2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导致国有企业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后部分职工成为享有权利但是没有登记在册的隐名股东;也有可能是因为实际出资人出于隐蔽自己财富的目的而以他人的名义成立公司;还有可能是因为法律对公务员等特定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有所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成为隐名股东。从公司法治的层面出发,虽然隐名股东有可能实际上履行了出资义务,但是由于其并没有被登记在股东名册上,隐名股东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不能行使股东知情权等各种权利,因此隐名股东不能成为股东知情权纠纷案件的原告。对于其提起的诉讼,可以以原告不适格为由裁定驳回。隐名股东要主张自己的权利,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使自己的权利显性化,使自己成为法律承认的股东。法律对隐名股东权利的限制有助于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如果法律承认隐名股东的地位,则有可能会破坏现有公司法秩序的稳定,破坏公司法治的协调与统
    一,加大公司的风险。法律如果承认隐名股东的权利,也有可能导致公务员等行使公权力的主体突破法律的限制,投资于某一公司,形成公法领域的权力与私法领域的公司经营的结合,这势必会破坏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也会影响到公务员行使权力时的公正性。因此,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符合公司法要求的股东的情形下,对隐名股东的股东知情权主张是不宜承认的。

    三,退出公司的原股东是否拥有股东知情权
    退出公司的原股东丧失股东资格后是否享有股东知情权,对此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是绝对有权说。绝对有权说认为:股东在转让股权后,仍有权查阅公司的一切财务会计资料,既包括股权转让前公司置备的财务会计资料,也包括股权转让后公司继续经营期间所置备的财务会计资料;二是绝对无权说。绝对无权说认为:股东权是一种社员权,社员权的取得是基于社员资格的取得,获得社员资格是取得社员权的前提,失去社员资格即失去社员权,也就失去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包括知情权;三是相对有权说。相对有权说认为:股东在转让股权后,如有证据表明公司隐瞒利润,应有权查阅其作为股东期间公司的财务状况。[
    ⑩]
    笔者认为:退出公司的原股东是否拥有股东知情权宜采用相对有权说。股东知情权的内容无论是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还是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都是公司有关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公司法的要求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作出的,是对公司某一特定时期经营以及财务状况的反映。同样,公司的股东也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公司股份的转让,会有新的股东产生,旧的股东离去,但是公司只要存续,则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股东,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相应的也享有一定的权利。股东与公司在时间上的共存特点使得股东有必要了解公司以前的信息和自己作为股东时候的信息,以便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行动。股东对公司享有自己成为股东之前以及自己作为股东之时这一时间段内的股东知情权,对退出公司这一时点之后的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不享有股东知情权。因此,即使退出公司不再成为公司股东,也享有对自己作为公司股东之时以及之前的公司的信息的股东知情权。当然,出于解决纠纷的方便以及维护法律的权威,股东退出公司的时间应该根据制备于公司的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对退出公司的原股东知情权的赋予,有助于原股东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防范公司管理层或者控股股东通过隐瞒利益,进而排挤中小股东等形式攫取其他股东本应享有的利益。也就是说,对退出公司的股东知情权诉讼之原告地位的承认与尊重,实际上是对现有公司的管理层提出警示,如果他们试图通过上述方式剥夺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则有可能遭到股东的,从而制约公司管理层或者实际控制人的恣意行为,实现对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一体保护。

    四,新加入公司的后续股东是否拥有对加入公司前的公司信息的股东知情权
    新加入公司的后续股东应该享有对加入公司前的公司信息的股东知情权。理由如下:
    首先,《公司法》规定股东享有对公司的知情权,有权查阅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簿等公司文件,但是并未限制该文件的时间范围,既无限制,自是许可。
    其次,公司运营是个持续性过程,比如公司合同的履行,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等。如果拒绝公司的后续股东查阅加入公司前的公司信息,可能导致股东获得的相关信息残缺不全,从而减损股东知情权的制度价值。

    五,未出资股东或出资瑕疵股东是否拥有股东知情权
    在公司设立阶段,股东的基本义务是按照章程出资,未出资股东应该对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但在公司设立后,与出资义务相对应的权利主要是资产收益权,与股东知情权相对应的义务是股东就其出资范围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股东未出资并不能对抗其对外应承担的义务。由于未出资股东对外义务并不能因其未出资而豁免,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应当赋予其公司经营状况的股东知情权。
    出资瑕疵股东相对于未出资股东而言,已经部分履行了其出资义务,同样对内应该对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但其股东知情权并不一定丧失。股东知情权作为股东权中一项重要权利,股东虽然出资存在瑕疵,但在其未丧失公司股东身份之前仍可按照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相应的股东权。同时,股东的出资瑕疵也并不能豁免其对外所应承担的股东义务。因此,除非公司章程有规定或股东与公司之间另有约定,一般不能以股东出资存在瑕疵为由否定其应享有的股东知情权,未出资股东或出资瑕疵股东可以作为原告向人民提起股东知情权诉讼。
    2、股东知情权纠纷的义务主体
    一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纠纷的义务主体为公司。
    股东知情权属于股东为自身或股东的共同利益对公司经营中的相关信息享有知晓和掌握的权利,公司应当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向股东履行相关信息报告和披露的义务。因此,股东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应该是公司。即使是公司其他股东、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拒绝履行相关义务,导致股东知情权受到侵害,也应当由公司承担义务。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公司已经被注销的情况下,原公司股东以公司其他股东、原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为被告主张股东知情权的,应不予受理。
    实践中,股东为执行方便,申请将股东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列为第三人,请求判令公司向该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财务或会计账簿供审计。这样的操作于法无据。公司将财务会计账簿提交审计,是基于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与股东知情权分属不同的法律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并非股东知情权的权利主体,也非义务主体,不能将其列为该类诉讼的第三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东知情权纠纷的义务主体为公司和控股股东。
    股东知情权作为法律赋予股东的一项权利,体现了股东与公司、股东与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知情权诉讼中,原告可以将公司列为被告,也可以将控股股东列为共同被告。
    从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看,公司负有依照法律规定向股东提供公司情况的义务。由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是由公司的管理层执行的,因此,公司的义务实际上又成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应当履行的一项义务。
    从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来看,股东知情权纠纷往往发生在公司控股股东与普通股东之间。资本多数决原则使二者的利益冲突从形式上表现为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冲突,而实质上却是控股股东与普通股东之间的冲突。因此,股东知情权的义务主体不能将控股股东排除在外。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对公司享有的权利,股东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公司而非其他主体。
    其次,公司具有人格,公司行为即使体现控股股东或管理层意志,在法律上仍然是公司的行为;换句话说,即使控股股东欲侵犯普通股东的股东知情权,控股股东也必须将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公司的行为,方可实施侵权。再次,控股股东也有可能成为股东知情权的被侵权人,在此情形下,控股股东同时作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有悖法理。
    全文
    11 2020-08-19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59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如何解决股东知情权纠纷
一键咨询
  • 九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510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宜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486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新余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375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21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27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48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萍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78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73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37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赣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02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宜春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九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新余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753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200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九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12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070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新余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764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昌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抚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赣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076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131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40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抚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71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56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萍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681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九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景德镇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44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338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675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150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57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九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宜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535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400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赣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612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抚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30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44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10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九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昌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15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43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076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772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2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373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赣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新余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684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新余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501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84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03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赣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203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206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上饶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萍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422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85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昌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370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抚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赣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萍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06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景德镇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273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82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吉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沭阳180****2833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80****207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镇江177****916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股东对于股权纠纷如何解决
可以根据股权纠纷的具体原因自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公司的法律顾问或者其他第三方介入调解处理,也可以在不经协商或调解的情况下直接向法院起诉,签过仲裁协议的,可以按照约定申请仲裁。
10w+浏览
公司经营
刑事律师房产纠纷律师价格如何计算
[律师回复] 解析:
(一)关于不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事务,我方收费范围为每件800元至10000元;
而若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话,则每件需支付基本服务费用1000元至2000元。
当争议财产标的金额大于1万元时,就需要按照以下所示的阶梯式分段累加计算方式来计算。
具体的计费比率如下:
在10001元至100000元之间的部分,收取5%至6%的费用;
在100001元至1000000元之间的部分,收取4%至5%的费用;
在1000001元至5000000元之间的部分,收取3%至4%的费用;
在5000001元至10000000元之间的部分,收取2%至3%的费用;
在10000001元至50000000元之间的部分,收取1%至2%的费用;
而对于超过50000001元的部分,则收取0.5%至1%的费用。
(二)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不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话,我们的收费标准是每件1500元至12000元;
然而,如果涉及到财产权益之争的话,那么我们将按照代理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民事诉讼案件收费标准的70%来执行,但是最低收费不得低于2000元。
(三)至于审判阶段,如果不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话,我们的收费标准如下:
(1)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每件收费2500元至20000元;
(2)作为自诉人和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每件收费2000元至15000元。
而如果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话,我们将按照代理涉及财产权益之争的民事诉讼案件的收费标准来执行。
法律依据:
《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四条
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第五条
律师事务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
(一)代理民事诉讼案件;
(二)代理行政诉讼案件;
(三)代理国家赔偿案件;
(四)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自诉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
(五)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律师事务所提供其他法律服务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六条
政府指导价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
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律师服务收费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一)耗费的工作时间;
(二)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
(三)委托人的承受能力;
(四)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五)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等。
第十条
律师服务收费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等方式。
计件收费一般适用于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按标的额比例收费适用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计时收费可适用于全部法律事务。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股东转让纠纷怎么解决?
股权转让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处理此类案件时,最先想到的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其次是调解,可以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机关、事业单位介入进行调解。然后是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最后是到人民法院起诉。
10w+浏览
公司经营
上家房产纠纷如何解决
[律师回复] 解析:
关于家庭房产纠纷的解决策略可包括:
(1)协商解决:
通过双方自主努力,寻求达成互相的理解与退让,以厘清并解决纷争。
(2)调解处理:
引入第三方参与调解工作,引导各争议方达到互谅互让,以期消弭矛盾。
(3)仲裁裁决:
将纠纷交由仲裁机构进行公正裁定,以此作为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
(4)法律诉讼:
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裁决,从而解决纠纷。
在处理房屋产权纠纷案件时,需要提供以下几类证据:
(1)证明自身对争议房屋拥有所有权的相关证据资料;
(2)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为个人所有抑或是共有状态的相关证明文件;
(3)证明权利人已依法缴纳房产税等相关税费,且切实履行了产权人应尽的权利及义务的相关证明材料;
(4)证明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管理状况的相关证明文件;
(5)证明争议房屋在改造过程中或者其他特定情形下是否曾遭受过没收、改造、占用等情况的相关证明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股东决议纠纷要怎么处理?
股东决议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章程有规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纠纷的解决,不同的决议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决议的事项有所不同,纠纷的解决首先应该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
10w+浏览
公司经营
股权转让低于出资额合理吗
[律师回复] 解析:
低价转让于法律规定中属于合法之范畴,然而当涉及到国有股权转让时,若交易价格相较于资产评估结果降低了高达90%的幅度,则该项交易将会被暂时停止,直至获得相关产权转让审批机关的明确批准之后,方能恢复交易。
股权转让乃是股东将自身所拥有的股东权益转让予他人以作为补偿,从而使得他人得以获取股权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股权转让的实质在于股东将其持有之股份转售予他人,使他人因此而成为公司股东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之下,对于股权转让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价格限制。
在特定情形下,低价转让股权可能会触犯法律法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快速解决“公司经营”问题
当前693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法院判决共同赔偿划分不清楚会怎样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协同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各个被告人均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地位及作用不可忽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犯罪活动中所发挥的实际影响力。
其中,首要分子或组织策划人的作用尤为突出,这无疑加大了其在整个犯罪集团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这些参与者对受害人身体以及精神上的创伤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或直接财产损失的程度也必然呈现出差异。
依据罪责相适应的刑事法律原则与维护民事权益的公平公正原则,他们应当承担的赔偿金额亦会有所不同。
为了准确区分他们在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划分各个被告人间的按份赔偿责任,即由首要分子承担主要赔偿责任,从犯则承担次要责任。
至于具体的赔偿金额,则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评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共同犯罪的民事赔偿,需要划分为主犯和从犯的责任,让他们分别承担赔偿责任。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1w人正在咨询
对股东出资纠纷如何解决
股东出资纠纷的解决方案有协商解决,调解处理,向法院起诉,如果股东之间约定的有仲裁协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在司法实践中,股东出资纠纷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股东涉嫌抽逃出资,公司可以向工商局投诉。
10w+浏览
公司经营
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管辖权由谁决定
[律师回复] 解析:
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归属应遵循犯罪地的公安机关。
倘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显示出了更深入的优势条件,那么其便可接管这起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
这里所说的犯罪地,不仅包括犯罪行为的发生地,还包括犯罪结果的产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不仅涵盖了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地点,同时也包括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初始阶段、途径地、终结地等等所有与该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区域;
而犯罪行为具有持续性特征的情况下,无论是这些犯罪行为的连续阶段还是持续或重复性的实施地点,均应视为犯罪行为发生地。
至于犯罪结果发生地,则包括了犯罪对象遭受侵害的地区、犯罪所得的真实获取地、犯罪所得的隐藏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居住地的定义则包括了户籍所在地及长期居住地两个方面。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703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股东知情权纠纷案件怎么处理?
股东知情权发生纠纷的,可以向法院去起诉,比如说公司拒绝让股东查阅账目的,必须有正当的原因,股东可以要求公司告知拒绝的原因,如果觉得不满意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查询公司的账目。
10w+浏览
公司经营
广东省帮信罪是怎么定的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帮信罪(也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原则,刑法学界普遍遵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标准:
即主体须明确知道他人正在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各类犯罪活动,在此情况下,主动为其实施犯罪活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服务器托管设备与空间、网络存储服务以及通讯传输协助等技术性支持,或者直接提供诸如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只要情节严重者,均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且可以附加或者单独处以罚金。
在涉及到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则应对该单位处以罚金刑罚,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处罚。
若存在上述行为,且同时还触犯了其他类型的犯罪,那么就应当根据处罚较重的那一项规定来确定最终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