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朋友因为家里小孩的事实收养关系,在处理相关诉讼,对于判决的依据需要了解一下,所以问问大家事实收养关系判决书的依据是什么?

帮助10人 2.5k浏览 匿名 2018-05-15 黑龙江伊春
问题相似?点击查看诊断报告~
律师解答 共2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一、申请
    1、符合《收养法》和本《处理意见》规定的收养人、被收养人、送养人,应当亲自到县(市)、城区收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事实收养登记手续。
    2、收养非社会福利机构(包括公安、计生部门委托公民抚养)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到弃婴、儿童发现地的县(市)、城区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收养民政部门委托、安排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到弃婴、儿童所在地(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市)、城区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收养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或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到收养登记办法规定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3.申请时收养人应当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收养申请书。内容包括收养目的、不虐待、不遗弃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及被收养人来源经过和形成事实收养的情况;
    (2)收养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结婚证(离婚者需提供离婚证或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
    (3)单位证明。收养人所在单位或者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收养人年龄、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的证明和亲友、群众均公认收养人、被收养人确实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证明;
    (4)身体健康检查证明。收养登记机关指定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收养人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
    (5)“无子女证明”或“生育情况证明”。收养人经常居住地或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城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收养人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无子女证明”;或者收养人已有子女,民政部门委托、安排抚养或计生、公安部门委托抚养弃婴、儿童的收养人的“生育情况证明”;或者收养人已有子女,不符合《收养法》规定“无子女”的条件,领养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或儿童,确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计划生育部门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处理的情况证明;
    (6)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弃婴、儿童捡抬人(组织或个人)向发现地公安机关报案的,由发现地公安机关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弃婴、儿童捡拾人(组织或个人)未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当事人不能提交公安机关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的,可提交其所在单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情况和查找不到弃婴、儿童生父母的证明或者经公证的弃婴、儿童来源的公证证明;
    (7)民政、计生、公安部门出具的委托或安排公民抚养弃婴、儿童的证明(收养民政、计生、公安部门委托或安排抚养的弃婴、儿童的收养人提交);
    (8)照片。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二寸合影照片2张和收养人一寸免冠照片各1张。
    以上第(1)、(3)、(4)、(5)项证明材料自出具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
    4.送养人(社会福利机构、弃婴和儿童住所地的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1)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
    (2)社会福利机构、送养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收养人签订的《收养协议书》;
    (3)同意送养意见。
    其他的送养人按《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提交证件和证明材料。
    二、审查
    、县(市)、城区收养登记机关在收取收养人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的基础上,遵循《收养法》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收养人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认真审查。
    首先,验证证明材料是否真实、齐全、有效;
    其次,核实收养当事人提供情况的真实性,必要时要进行调查,防止伪证。
    2、收养登记员对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审理,对符合《收养法》和本《处理意见》规定收养条件的,报县(市)、城区民政局领导审批后,给收养人发《收养登记申请书》和《收养协议书》。
    三、收养人与送养单位签订收养协议
    收养人持《收养登记申请书》和《收养协议书》到当地福利机构、送养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由送养单位的人事部门按《收养登记申请书》中“送养人情况”和“被收养人情况”栏目内容要求,填上相应的内容;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即:单位的法人代表、村、居委会主任)在“送养人意见或儿童福利院负责人意见签宇、盖章”栏内,将被收养人来源情况、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形成事实收养的情况简要叙述,提出是否同意收养人收养的意见,并签名,单位的人事(办公室)部门盖上单位行政公章;
    四、办理收养登记手续
    送养的社会福利机构、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将填好的《收养登记申请书》、单位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收养协议书》(2份)一并交给收养人。由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到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收养登记手续。
    五、收养登记收养登记机关
    按照《收养法》的法定程序,给予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全文
    12 2018-05-15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事实收养,是指双方当事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未办收养公证或登记手续,便公开以养父母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行为。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收养当事人双方均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公开承认其养父母子女关系,以父母子女相称并为群众及有关组织公认,双方相互有扶养的事实;
    (3)养子女与生父母在事实上已终止了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未办理收养公证或登记手续。中国承认事实收养的法律效力,并予以保护。这就是对于事实收养关系判决书依据的相关规定,希望你可以了解。
    全文
    7 2018-05-15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南京尾号7607,2分钟前咨询问题
苏州尾号3061,2分钟前咨询问题
无锡尾号7535,1分钟前咨询问题
常州尾号2879,2分钟前咨询问题
南通尾号8609,2分钟前咨询问题
镇江尾号8995,2分钟前咨询问题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61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问问大家事实收养关系判决书的依据是什么?
一键咨询
  • 大庆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81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67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6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225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844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26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283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376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608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046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620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大庆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佳木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608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47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05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11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41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460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481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223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04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000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335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676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36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5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8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11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326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鸡西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42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3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17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七台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07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41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684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鸡西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31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025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65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佳木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657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七台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4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81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074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088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鸡西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6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712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七台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733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8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86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1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84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七台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8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徐州188****8784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泰州156****849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连云港135****2345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公共关系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公共关系活动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尊重事实原则。2、公众利益原则。3、社会效益原则。4、科学指导原则。
10w+浏览
诉讼仲裁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事实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什么?
事实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其中明确的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要和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如果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之下已经建立了,事实上劳动关系是可以认定的。
10w+浏览
劳动纠纷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1w人正在咨询
事实劳动关系法律依据是怎样的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530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依据法律怎么否认事实劳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的本质为无书面合同确认的劳动关系,只要一方证明了双方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直接的劳动关系或仅仅是雇佣关系,就可以推翻事实劳动关系这一推论。具体来说,双方之间签订的劳务合同、提供劳动者的身份、年龄都可以用来证明。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