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的反思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 条对买卖合同采取消极的不予审理的司法立场,似乎也存在给买卖合同有效预留裁判空间。但是,第24 条仍存在如下问题:
第
一,过多干预了私法自治。第24 条所隐含的“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解释路径,忽视了当事人交易的真实意图,即基于买卖合同的担保作用来安排交易。买卖合同的订立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而非虚假的意思表示,且债权人选择借贷关系诉讼还是买卖合同关系诉讼,是债权人的自由,法律在无足够充分且正当理由的前提下,不得对民事主体的自由作出限制。
第
二,不当加重了债权人的举证负担。如果对买卖合同不予审理,则势必迫使当事人另行以借贷纠纷起诉。可在当事人并未订立书面借贷合同的情形下,让原告放着有书面证据支持的买卖关系不用,而去主张没有书面证据的借贷关系,必然不当加重原告的举证负担,造成举证困难。
第
三,违反诚实信用,增加违约的道德风险。依第24 条,当事人所订立的买卖合同相当于在当事人之间不发生任何拘束力,这意味着当事人在借款当时可以任意答应订立买卖合同以抵偿借款,但事后却可以主张买卖合同无效,并无需履行买卖合同之义务,其后果必是违约的道德风险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