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的财产约定如何生效
[律师回复] (一)形式要求:
采用书面形式是比较妥当的做法。书面形式能够清晰、明确地记录下夫妻双方关于财产的具体约定,当日后出现分歧或者争议时,书面材料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让双方的权利义务一目了然,避免出现各执一词、无据可查的尴尬局面。比如,夫妻可以签订一份详细的财产约定协议,写明各自财产的范围、归属以及管理、使用等相关事项。
(二)内容要求:
1. 真实意思表示:约定必须是夫妻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不存在任何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情形。假如一方通过欺骗手段,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让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财产约定;或者一方以威胁、恐吓等方式强迫另一方签订,这样的约定都不是双方真实的想法,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例如,一方威胁另一方说如果不按照自己的要求签订财产约定,就会伤害其家人,这种情况下签订的约定就是无效的。
2. 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约定的内容不能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相冲突。像逃避法定义务(如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的约定内容是绝对无效的。因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不能通过财产约定的方式来逃避这些责任。比如,夫妻约定将所有财产都转移给一方,而另一方因此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子女,这样的约定就违反了法律规定,是无效的。
(三)主体要求:
夫妻双方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味着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如果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那么其所做的财产约定可能无效或者效力待定。例如,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发病期间与另一方签订财产约定,这种情况下该约定的效力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夫妻财产约定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也需要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