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该如何判

1.7k浏览 帮助16人
专业服务 律师认证 退款保障
在线咨询,律师1对1沟通
最新修订 | 2024-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八条【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该如何判
咨询助手提示您
全文191字,阅读时间约1分钟
直接问律师最快9秒应答
继续阅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答? 125577人选择咨询律师
6114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该如何判
一键咨询
  •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552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471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438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30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21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465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016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28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564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86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56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257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871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07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338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6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711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37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66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422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260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868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417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223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61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221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827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05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42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878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407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088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646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008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372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704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33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10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733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78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670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76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863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182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845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104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4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57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326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20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扬州181****8661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京181****5057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通181****5025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送礼3000价值多少钱算行贿罪
[律师回复] 解析:
就礼物价值达人民币3000元的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这一问题,需依据行为人投送礼品时所怀揣的不当获益动机进行综合评估。若无此私心,我们将继续审视该行为人是否存在下述情况之一:将非法所得再用于行贿的;向超过三名受贿对象进行行贿的;借助行贿手段谋求自身职务升迁或岗位调配的;向肩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行贿,以实现非法目的的;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从而干扰司法公正的;以及造成经济损失金额在人民币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若上述情形均未出现,那么该行为便不构成刑事犯罪。
然而,若存在任何一种情况,则可能被视为涉嫌构成行贿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二)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三)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四)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的;
(五)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
(六)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诽谤他人造成几次以上构成诽谤罪
[律师回复] 解析:
依照本国相关法律法规,如果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恶意贬低、毁谤他人,且经证实,诽谤信息实际被人们点击、浏览次数达到或超过5000次,亦或是被多次转发至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超过500次的,应当被视为触犯刑法第246条第1款之规定,即构成“情节严重”,可以依法定为诽谤罪。此类案件通常被归类为自诉案件。若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严厉处罚。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达到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情节严重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退回赃款,或者将涉案资金交由公安机关保管,那么其申请取保候审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在收到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之后,应当在七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之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将保证金如数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时通知保证人解除担保责任。
然而,由于各地对于补偿标准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规范化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1w人正在咨询
危险驾驶罪造成人员死亡的怎么判
[律师回复] 解析:
在中国,如果因为危险驾驶行为导致他人伤亡,那么将被视为交通肇事罪案。
依据我们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款,当个人做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则的行为,致使事故发生,造成受害者重伤或死亡,或者使公共和私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时,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惩罚。
然而,若在事故发生后实施了逃逸行为或者出现了其他极其恶劣的情节时,则会面临三年至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更为严重的是,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话,那么罪犯将受到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636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小偷悲伤后变成敲诈勒索罪如何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若行为人涉嫌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或私人财物,或是频繁实施此类敲诈行为,那么将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并一般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惩罚,同时面临着罚款的风险。若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加剧,例如犯罪金额增大或者犯罪情节恶劣,行为人将会面对三年以上直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并且同样需要承担罚金的义务。如果犯罪金额达到惊人的程度,同时犯罪情节极其严重,那么行为人将被判处至少十年的有期徒刑,并且需要承担罚款的义务。敲诈勒索罪的显著特征在于,行为人通过即将实施的积极侵犯行为,针对财物的所有者或持有者进行恐吓。行为人所威胁的对象,既可以是财物的所有者或持有者,也可以是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员。威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但不限于口头威胁、书面威胁以及实际行动的威胁等等。威胁要实施的侵犯行为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以立即实现,有些则需要等待未来某个时刻才能实现。从主观层面来看,本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直接故意,且必须具备非法强行索取他人财物的意图。如果行为人没有这样的意图,或者其索取财物的意图并不违法,比如债权人为了追回长期拖欠未还的债务,而采用带有一定威胁成分的言语,督促债务人尽快还款等情况,就不能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425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律图安心问
服务承诺
专业服务
18W+认证律师,年普法人次15亿+,律图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法律服务。
律师认证
该律师已经过平台身份认证及执业资格等严格审核,确保律师真实且专业,可放心委托!
退款保障
律图全程保障您的消费权益,律师未服务将自动退款至支付账户。
用户真实评价
  • 律师很有耐心,对我的疑问都解答得很清楚详细,回复也很及时,非常值得推荐哟
    187****4840
  • 律师非常负责,为我一一解答我不懂的问题,非常感谢!
    135****8499
  • 律图的律师专业性强,诚恳真挚,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回复问题较快,是我网上咨询遇到的最好的平台和律师。
    155****2261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