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方与母方
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解决
子女抚养问题的总原则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疏于对双方协议的审查
在审判实践中,对
离婚后双方关于子女抚养问题达成协议,一律依协议,往往疏于对抚养方抚养能力及抚养条件等的审查,存在影响子女正常生活的严重不利情形。如根据规定,对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是随哺乳的母亲抚养,同时原则上排除协议由男方抚养,除非母方有《意见》规定的不利于子女的情形,立法目的是有利于哺乳期内的子女的健康成长,但在实践中即使协议由男方抚养,也未过多干涉。又如对哺乳期后的子女,双方达成协议由一方抚养,但未对该方抚养能力及抚养条件等进行必要审查,就依协议,结果该方没有抚养能力,实际上侵害了子女的合法权益。
(2)、判决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在执行中不能对人身
强制执行,故判决中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在双方因争
抚养权的情况下,往往判决子女现随谁生活就由谁抚养,避免出现执行的难题,以及造成由于
执行判决引发的矛盾。这样判决实质上等于说只要双方对子女抚养问题达不成协议,同争抚养权时,谁控制着子女就由谁抚养,而法律规定的抚养条件、抚养能力等因素则在所不问,引发的后果是在
离婚前双方明争暗斗,甚至不惜采取
暴力手段争抢子女,使双方的矛盾不断加剧,同时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此类情况现实中有愈演愈烈之势。
判决中遇到的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离婚案件中被告下落不明,而子女随被告的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原告要求抚养子女,而被告的父母或其他亲属坚决不给原告,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实践中存在着两难选择,如果判决由原告抚养其子女,无疑存在执行问题,由于执行的难题会造成“空判”;如果判决由被告抚养其子女,存在着被告的父母或其他亲属在被告出现前怠于抚养,以及原告以已判决由被告抚养亦不愿意抚养的风险。实践中往往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在做被告的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思想工作后,仍不同意让子女随原告生活,在其表示在被告出现前愿意继续抚养被告子女时,将该情况记入笔录,如子女属10周岁以上的
未成年人时并考虑其意见,如果其表示愿意随被告生活并愿意继续随被告的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则判决由被告抚养。但这样判决显然不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因为判决由被告抚养,应履行抚养义务的是被告,而被告处于下落不明状态,其事实上无法履行该抚养义务,而其父母或其他亲属并无抚养的法定义务,在其不愿意继续抚养的情况下仍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