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散播谣言损害名誉怎么处罚

最新修订 | 2024-05-06
1.3k浏览
刘斌律师
刘斌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83人
律师解析
在评价诽谤和毁损名誉行为的法律责任时,需考虑具体案件中的多种因素:
首先,若该类行为尚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相应惩罚:
A.对于轻微程度的毁损名誉行为,处以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或者罚款500元以下;
B.如涉及情节严重的情况,则可能被处以5日至10日的行政拘留以及相应的罚款。
其次,若经调查取证,相关言论构成了侮辱或诽谤罪行,将以刑法规定的相关罪名进行裁决,包括但不限于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罚
最后,对于散播谣言、虚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相关条款进行惩处,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名誉毁谤案件·推荐文章

镇江188****2832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京156****2635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淮安178****4629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问题没解答? 125672人选择咨询律师
5978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散播谣言损害名誉怎么处罚
一键咨询
  •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366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030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780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221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42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38****322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071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173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755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424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784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63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876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421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48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40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46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760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515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468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517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78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236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28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326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812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743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2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41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535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351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63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85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32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40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057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2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568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18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111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0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575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546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18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863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03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844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61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581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61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沭阳152****4261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无锡181****2472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52****334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恶意散播谣言得判多久
我们的工作、学习甚至平常生活过程中,相信会遇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篇文章对我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法律知识解答,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您了解更多与恶意散播谣言得判多久相关的法律方面知识。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使用广告散播谣言侵犯名誉权怎么处理?
散播谣言侵犯他人名誉权,当事人可以去法院起诉,此时行为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行政责任,此时构成侵权行为,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行政责任。
10w+浏览
损害赔偿
传谣可判寻衅滋事罪吗
[律师回复] 解析:
您的说法并不准确。
在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未设定“散播谣言罪”这一具体的犯罪行为类别。
然而,若有人故意向公众传播虚假信息,且其行为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或引发恶劣后果,则可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处理。
根据这些规定,此类情况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等特定犯罪类型。
例如,若是因其散布不实言论而被认定为侮辱他人或毁损他人名誉,即构成侮辱罪;
若借此捏造事实、恶意攻击他人名誉及商业信誉,便构成诽谤罪;
如果因为发布不实消息引发社会秩序混乱或者公众恐慌,就会被判定为寻衅滋事罪。
这些犯罪类型的刑罚如下所示:
对于侮辱罪和诽谤罪,应当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若是寻衅滋事罪,则应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造谣诽谤罪怎么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涉嫌制造和传播谣言以及诽谤之举的违法行为,公安局将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其中较为轻微者,可能面临最多五天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分;
而情节相对较重者,可能会接受从五天至十天的拘留惩罚,并且罚款金额也可高达五百元以下。
如若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触犯了法律规定中的侮辱罪、诽谤罪条款,那就需要依循相关法律程序进行刑事定罪和处罚。
这种行为,通常意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甚至以这些虚构的事件来贬低他人的人格尊严,破坏其名誉声誉。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首先要承担的是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情节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话。
然而,如果有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他人的行为,且情节恶劣,已经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那么这就属于犯罪行为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或恐吓,且这种行为情节恶劣,那么他们可能会被判定为寻衅滋事罪。
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难以彻底清除的特点,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网络来辱骂、恐吓他人,其社会危害性比传统方式更大。
另外,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手段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受害人提出控告时,司法机关才能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但如果此类行为严重危害到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则不受此限制。
对于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上述行为的,如果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又因提供证据存在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疫情期间散播谣言判刑多久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10w+浏览
寻衅滋事随意损毁财物数额标准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针对该罪行的涉案金额认定标准,通常情况下,数额较大的范围被界定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至不足五万元人民币;
而数额巨大则是指超过五万元人民币以上。
对于此类情形,法院一般会判决行为人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刑罚。
具体而言,寻衅滋事罪又称斗殴罪,是指行为人无端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产,甚至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在法律层面,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被明确划分为四类: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者;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者;
强行索取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产,情节严重者;
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者。
值得注意的是,寻衅滋事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已满十六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有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在实际操作中,寻衅滋事罪既可以由单个个体实施,亦可通过结伙聚众的方式呈现。
在结伙寻衅滋事的案件中,"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应当按照其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这意味着,主犯应为其指挥下的所有犯罪及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对于超越其指挥范围的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65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散播谣言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散播谣言的违法行为认定应当根据其造成的违法事实后果严重程度而定,对于侵犯了他人名誉权的,应当追究相关民事责任,对于造成了扰乱社会秩序的要追究行政违法责任,达到立案标准的还属于刑事违法。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仲裁裁决内容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怎么办
[律师回复] 解析:
若需立即采取法律行动,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进行处理;
关于起诉程序方面,具体步骤如下:
(一)、在案件中,当事人首次提出诉求时,必须提交具备明确请求及相关事实、理由陈述的书面起诉状,且需按照被告方人数准备相应数量的起诉副本。
若当事人属于个人身份,书面文件中应详尽地注明双方当事人真实、准确的姓名字母、性别属性、年龄信息、籍贯所在地以及详细居住地址;
而如果当事人为法人单位,则应在起诉状中详细列出单位全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
起诉状正文中应明确表达出请求事项以及起诉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结尾部分务必由当事人亲自签名或加盖公司公章以示确认。
(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原告在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的同时,还需要提供以下必要材料:
1、用以证明原告主体资格的相关资料。
例如,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件的原件及其复印件;
若是企业单位作为原告,则需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2、能够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关键性证据。
例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如借据、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快速解决“诉讼仲裁”问题
当前6664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使用网络散播谣言是什么罪?
在网上散布谣言会构成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认定诽谤罪之后,需要受害者自己去法院起诉,法院会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认定寻衅滋事罪后,可以由公安机构负责调查,由检察院审查起诉,再由法院判决。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地板被淹赔偿有折损吗
[律师回复] 解析:
若发生漏水情况时处在产品的保固期限内,那么该责任则由生产商或开发商承担;
若因住户本身所导致,则需要由其自行承担维修费用;
若因为上层住房导致水流至下方住户,则上层住户需承担相关损失及赔偿责任。
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最低质量保证期限如下:
基础设施工程以及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与主体结构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应按照设计规范来制定;
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以及外墙墙面防渗漏的保质期应设定为5年。
法律依据: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所售商品房承担质量保修责任。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就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等内容做出约定。保修期从交付之日起计算。商品住宅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建设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出具的质量保修书约定保修期的存续期;存续期少于《规定》中确定的最低保修期限的,保修期不得低于《规定》中确定的最低保修期限。非住宅商品房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建设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出具的质量保修书约定保修期的存续期。在保修期限内发生的属于保修范围的质量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因不可抗力或者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承担责任。
快速解决“损害赔偿”问题
当前692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公共场合传播虚假信息可以报警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恶意制造谣言的行为,我们完全有权利进行法律追究。
首先,如果有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并利用其伤害他人声誉、危害到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达到相当恶劣的程度,那么他们将会被判定为诽谤罪,这时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警,让公安机关来处理这个问题。
其次,如果有人仅仅是编造事实诽谤他人,但并未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实质性的损害,那么这种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但这属于需要受害人亲自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不归公安机关管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直接前往法院进行起诉,然后由法院进行立案处理。
最后,如果诽谤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的标准,那么派出所则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五天以下的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违反保密协议要求赔偿损失一般赔偿多少
[律师回复] 解析:
当企业与被赋予保密职责的人士签署保密协议之际,此种行为通常为有偿的。
在此过程中,如双方曾有所约定,则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若并无具体约定,则需依照劳动者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三十进行支付。
此外,对于那些已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且严格遵守相关约定的劳动者,其所获得的经济补偿亦可根据约定进行支付。
然而,如果双方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仅规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却未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之后的经济补偿做出明确规定,那么当劳动者严格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并向用人单位提出按照其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请求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同样地,如果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既规定了竞业限制又包含了经济补偿条款,那么在劳动合同解除之时,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在劳动者已经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之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通常会与掌握公司商业机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然而,在实践操作中,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将保密义务与竞业禁止的概念相混淆。
事实上,竞业禁止只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众多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劳动者在离职后前往与原用人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从而降低劳动者泄露、使用原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可能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顶部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发来一条私信

您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