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监护法条如何解析

最新修订 | 2024-09-05
浏览10w+
李兵律师
李兵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1857人
专家导读 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关于监护的相关内容,对于监护制度的新发展及法律适用,关于未来监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两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于监护制度的很多解析。公民最基本的法规法则中对监护法条的解析主要体现在监护顺序、监护人的法律性质和监护制度的模式等方面。
{ArticleTitle}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民法总则》将被废止。

《民法典》对监护制度的新发展及法律适用

《民法典》监护法条的解析主要体现在监护顺序、监护人的法律性质和监护制度的模式等方面。

(一)法定监护顺序的适用

《民法总则》第27、28条明确规定了有监护能力的人“应按顺序”担任监护人,这个法定顺序的改变仅能发生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即有如下四种可能:

首先,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事先“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的(第33条)。在此情况下,被指定的人担任监护人不需要经过任何机关的同意或批准。第二种情况,“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无论被监护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其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第29条)。在此情况下,被指定的人担任监护人不需要经过任何机关的同意或批准。第三种情况,通过监护人或者监护能力顺序最先的人与其它具有监护能力的人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可以变更法定顺序(第30条)。第四种情况,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监护人的确定发生争议时有关机关(如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人民法院)直接指定的(第31条第1款),或者在监护人资格被撤销以后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第36条)。

由此可见,监护顺序的固定有利于尽快稳定监护关系,不过为了更好地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尊重被监护人意愿,法定顺序可在法定情形下通过法律行为或有关机关的指定予以变更。

(二)临时监护与指定监护的衔接

《民法典》确立了“临时监护”制度,以防止在监护人确定之前出现无人履行监护职责的空档期。这种空档期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情况是《民法总则》第36条所规定的、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时候,此时,法院有权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直接指定临时监护人(第36条)。

第二种情况是《民法典》第31条所规定的、有关当事人对监护人的确定发生争议的时候。不过,第31条的规定仍较为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此种情况下,首先,依据第31条第3款,临时监护人“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该条并未确定上述组织担任临时监护人的先后顺序,很容易导致相互的推诿或争抢。为此,应结合第32条的规定,认定第一序位为民政部门。第二,也是依据第31条第3款,临时监护发生在有关组织或法院依照第31条第1款的“规定”“指定监护人(之)前”。而按照第31条第1款的规定,很可能在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以后,有关当事人对该指定不服,向人民法院申请“另行指定”监护人。那么临时监护人的职责是止于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之日,还是止于法院的裁判生效之日呢?我们认为,似应以前者(“两委”或民政部门指定之日)为准,其好处是临时监护人和指定监护人“交班”衔接顺畅,无重叠期间;尤其是被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以后,被指定的人很可能愿意接受指定而不再向法院提出另行指定监护人的主张,而其他反对之人是否以及何时向法院提出申请也不具有确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临时监护的存在没有必要且可能发生矛盾。此外,结合第31条第3款的规定“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来看,这种选择具有强化监护职责、稳定监护关系的作用。这种选择带来的问题是,如有当事人申请法院另行指定监护人,在最终裁判生效之前,监护关系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频繁更换监护人显然对被监护人不利。

由此引申开来,就指定监护而言,行政指定与司法指定的关系仍需要协调。尤其,从理论上讲,在“两委”或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以后,如有当事人对该指定不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另行指定监护人。

(三)事先委任监护人行为的法律性质

借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民法典》第33条确定了成年人的事先委任监护人制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这一规定确立了事先委任监护人行为的效力及其要件。

该新制度适用的重要前提是明晰“以书面形式确定”这种行为的性质:它是双方法律行为(合同)还是单方法律行为?尤其是此条文规定“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对此,第33条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此种委任授权“仅能”来自于双方法律行为;二是此种委任授权“可以”来自于单方法律行为。我们认为,后一种解释更为周全。即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单方以书面形式确定他人为自己的监护人。在此情形下,与他人“事先协商”,可有效防止被授权的个人或者组织拒绝接受承担监护职责、导致单方授权落空,但并非必要条件。由此,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情况紧急、难以“事先协商”的情况下,其书面做出的监护人选择应当被认定为具有法律效力。此外,“鉴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当初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在经过若干时间之后可能被认为不可信赖,应当允许指定人在自己智力正常时撤销该协议,另外选定监护人。”

既然单方法律行为都被允许,那么双方法律行为更应当被允许: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当然可以与他人通过订立书面合同的方式确定该他人为监护人以及彼此的权利与义务。不过,本次立法未就监护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设立特别规范。

对第33条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更好地体现了对被监护人意愿的尊重,是落实监护制度目的的体现。由此,在必要的情况下,第33条的适用还可以准用有关遗嘱、单方授予代理权的规则。为了体现对被监护人意愿的尊重,只要被监护人事先委任时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只要没有出现法律所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况,人民法院不应单纯以“委任不符合被监护人的利益”为由予以撤销或判定无效。

此外,在立法过程中,有学者指出:对于无亲属的自然人,如由养老院、精神病院抚养照顾的老年人、精神病人,上述机构在照顾被监护人的同时担任监护人极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四)审慎适用监护关系恢复制度

就监护关系恢复制度,“原监护人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确有悔改情形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对此,有学者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这一规定恐在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由于监护资格撤销事由均具有严重性(例如监护人曾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或者实施了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等),即使资格恢复,对被监护人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恐难以恢复。不仅如此,“确有悔改”是对主观状态的判定,实践中难以把握。监护资格撤销后又另行恢复,容易破坏这期间另行确立的监护关系与交易秩序的稳定,“再次打乱好不容易刚刚恢复的监护秩序”,易引发矛盾。恢复其资格恐对被监护人造成二次伤害,难谓有利于被监护人,因此其必要性值得商榷。

而最后通过的《民法典》第38条原则上保留了此制度,显然它的存在将给予监护制度一定的弹性操作空间,充分注意了通常情况下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紧密的身份关系。不过,前述学者的批评意见也在通过后的第38条中有所反映:较一审稿的第35条,该条增加了一个消极要件(监护资格被撤销者“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得恢复监护关系)和两个积极要件(可主张恢复监护资格的仅限于被监护人父母或者子女;是否恢复还应“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这些条件的增加旨在限制恢复监护关系制度的适用范围,以落实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由此,关于“确有悔改”,立法虽没有明确具体的判定标准,但实践中人民法院应坚持“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主客观相结合、从严予以认定。

(五)监护制度的多方参与模式

《民法典》加强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在监护中的作用,让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广泛参与监护。

1.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深度参与监护制度

依据《民法典》,政府部门几乎可以全面介入到监护的流程中,涵盖监护资格的确认与争议的解决、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的担任、监护职责履行的监督(监护资格的撤销)等。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监护人履行职责,《民法典》广泛授权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相关单位(如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监护的具体情形整理如下:

(1)在个别情形下确认具有监护资格(第27条第2款第3项,第28条第4项)。在未成年人没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能担任监护人的情况下,或者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没有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近亲属能担任监护人的情况下,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愿意担任监护人的,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2)解决担任监护人的争议(第31条第1款)。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可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3)在担任监护人的争议解决期间,担任临时监护人(第31条第3款)。在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4)无人具有监护资格的人时,担任监护人(第32条)。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5)申请撤销监护资格(第36条)。监护人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的,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撤销其监护人资格。这里的“有关个人和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2.多方参与的权责界限有待厘清

通过整理可以发现,为了提供更为周全的保护,法律将多个部门、组织纳入到监护制度中,而且为了防止推诿或权责冲突,《民法总则》尝试给出协调方案,例如在无人具有监护资格时,将民政部门作为首选的监护人(第32条);将民政部门列为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兜底单位(第36条);协调政府部门和法院在指定监护中的权责与顺序(第31条)等。但是,《民法总则》所确定的“多方”参与的模式,例如在监护人资格确认、争议解决等方面,需要更多地详细规则去协调多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民法典》有关监护的法条补充了更加严谨的说法,对监护制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执行力度。监护即为对未成年人或者在生活上有各种不便利的人监护,要做到监护的责任,保护好被监护人的自身或者财产方面的利益,《民法典》提出加强监护制度的系统化、类型化和专业化。使监护制度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完善。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8.1k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263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民法总则监护法条如何解析
一键咨询
  •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644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1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02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7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66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008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781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21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366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82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488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25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100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18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521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新民法总则监护制度
1、根据当地村名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政部门为被监护人指定其专门的监护人 2、当事人要被监护人的监护权,可以像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成为监护人 3、被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专门指定的人成为自己的监护人。
10w+浏览
婚姻家庭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民法总则有委托监护吗
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有抚养义务,并拥有监护权。如果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承担法律责任。监护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不得随意变更,撤销等。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10w+浏览
诉讼仲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26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什么原则监护
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10w+浏览
婚姻家庭
朋友的一个邻居想要咨询一下,关于民法总则法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因为要处理一些相关的事情。
[律师回复] 司法考试民法总则:监护人的职责
  
(1)监护人的职责
  
A、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教和教育
  
B、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
  
C、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D、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以及承担监护之民事责任。
  
(2)违反监护职责的责任
  
A、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
  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在承担赔偿责任时,被监护人有财产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是何含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单位担任监护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电话答复》1989年8月30日,(89)法民字第23号]的意见,单位尽到监护责任时,不承担责任。也就是由单位担任法定监护人并尽到监护职责时,对被监护人造成他人的损害可以免除责任,实际也就是让受害人“自认倒霉”。
  
B、监护人非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否则该出发行为无效。若是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除外。因此而给被监护人造成的财产损失的,监护人应赔偿被监护人的损失。
  
C、若监护人滥用监护权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快速解决“婚姻家庭”问题
当前3263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民法总则监护监督制度是什么?
民法总则中的监护监督制度实际上就对通过外界对监护人职责的履行的监督,以加强监护的有效进行新监护制度强化了国家与社会的救助义务,使得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成为监护主体的补充角色,从而充分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按什么标准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按什么标准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居民委员会,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一条 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村民委员会,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根据最新出台的《民法总则》:
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您好,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二)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可以向人民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申请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关于监护人的规定有。第二十九条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
(一)配偶、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依照本条
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326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民法总则监护形式有哪些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有何不同?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主要有2个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时所重视的目的不同《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号颁布,1987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民法通则》制定于初期,那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这个背景下的《民法通则》,非常看重经济功能。在《民法通则》
第二条里面在表达调整对象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先谈财产关系,再谈人身关系。《民法通则》
第五章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这样安排:
第一节是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是债务权,
第三节是知识产权,
第四节才是人身权利,也是先谈财产权利再谈人身权益。说明《民法通则》的确体现出对民法经济功能的重视。《民法总则》就不同了,《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足以满足中国人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背景下,尽管经济建设仍是核心任务之一,但我们更加重视刚才所说的人文关怀,所以看《民法总则》第二条,在表达民法调整对象的时候这么讲: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民法总则》把人身关系的民法调整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序位。再看《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规定的四个条文:
10
9、1
10、11
1、112条,是对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尤其是确认保障自然人各种类型的人身权益的法律规则。113条以下的条文才是对各类财产权益进行确定和保障的规则,相对于《民法通则》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显的调整,这是《民法总则》相对于《民法通则》更加关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体现。扩展资料:《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中诉讼时效相衔接: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妥善处理民法总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主要不同规定的衔接问题,最高人民于2018年7月18日发布适用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于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释的核心内容在于民法通则一年短期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问题。法律之所以规定诉讼时效制度,主要是为了倒逼群众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诉讼时效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迫使当事人尽快维权,不丧失胜诉权。在民法通则当中仍然保留着“一年三年为特例,两年为原则”的诉讼时效制度。民法通则的颁布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而且那个年代证据保存的成本也比较高,缩短诉讼时效促使群众尽快维权具有现实意义。去年民法总则正式颁布实施,将民事诉讼的时效改为三年,诉讼时效的延长是在充分维护当事人诉权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间的平衡,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民事诉讼的证据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证据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适当延长诉讼时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则并未正式废止,其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颁布的民法总则改变了民法通则的具体规定,就造成了两种诉讼时效规定并存的局面,而且民法总则并未否定民法通则的规定。根据基本的法律理论,新法与旧法存在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适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实践中,仍然会发生被告为逃脱债务以旧法的时效规定进行抗辩,尤其是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况最容易存在争议。
为了解决诉讼时效新法与旧法的冲突,最高人民此次出台司法解释,该解释将冲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了详细解释,直接明确地规定民法总则实施前按照旧法办,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办,新法实施后时效开始计算的当然性地按照新法办。综合来看司法解释充分体现了新法优于旧法、有利于当事人等立法原则,有效地解决了新旧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仲裁法规 > 民法总则监护法条如何解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