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权保护期限多少年

最新修订 | 2024-08-29
浏览10w+
律图法律咨询
信得过的好律师
咨询我
专家导读 发表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ArticleTitle}

一、发表权的保护期限

1.发表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2.依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二、发表权是什么

发表权属于著作人身权,又称“公表权”、“公开权”。向公众披露作品的权利。一般认为,作品是作者个人秘密的一部分,公开作品是作者的一项人格权。公众即为不特定任何人,其数量不限。只要作者将作品向不特定任何人(即便是一人)披露,即认为已行使公开权。反之,披露的对象被作者限定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保密义务,则不属公开。公开权的行使往往包含在作品的使用过程中,如出版、展览、上演等。发表权是作者一项权利,其内容包括决定是否将作品公诸于众,何时及以何种方式公开。未经作者许可而公开其作品的,是一种侵权行为。作者死后,若其生前无相反的表示,其继承人有权将其未曾公开的作品公诸于众。但这并不意味发表权可以继承,而仅仅是法律推定作者同意公开。此种立法意图在于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立即免费测试 仅需1分钟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5k字,预估阅读时间9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速读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22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发表权保护期限多少年
一键咨询
  • 徐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676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25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638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54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6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34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4****61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44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01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63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88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85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73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61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758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宿迁177****2420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无锡134****4495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连云港180****5994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未发表的软件著作权保护年限是多久?
如果是未发表的软件著作保护的期限一般是五十年,那么在计算软件著作权保护期限时也是会按照开发完成的当天进行计算,如果说软件的作者为自然人时那么在计算保护年限时会按照自然人终生以及死亡后的五十年进行计算,如果是合作开发的情况会按照最后死亡的自然人之后五十年进行计算。
10w+浏览
知识产权
朋友刚刚写了一本书,现在请问一下有关于著作权中的 发表权保护期限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相关的规定
[律师回复] 关于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各国一般根据其本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情况确定。从著作权立法的历史来看,通常早期的著作权立法保护期较短,20世纪后的保护期较长;发展中国家保护期较短,发达国家保护期较长;一般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保护期较长,摄影、实用美术作品、录音录像作品和电影作品的保护期较短。根据《伯尔尼公约》的第7条的规定,各公约成员国对一般作品的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对电影作品的保护期为作品公之于众后的50年或者作品完成后的50年;对摄影作品和实用艺术品的保护期不低于作品完成后的25年。欧盟成员国的著作权法和美国版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保护期限现在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70年。由于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性质不同,各国著作权法和国际公约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强调保护作者的人身权,因而规定作者人身权的保护期是无限制的、永久的;英美法系国家和少数大陆法系国家规定著作人身权的保护也是有期限的,或为延长至作者死亡后一段时间或与著作权财产权保护期相同。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分别加以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20条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受限制。即这三项权利永久受法律保护。作者的发表权由于与作者行使著作财产权密切联系,著作权法作了另行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21条规定,发表权的保护期与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的保护期相同,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的50年。
快速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当前622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发表权的保护期限是多久
1、发表权是指著作权人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我国著作权法中对公民作品发表权的其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10w+浏览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22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多少年
1、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发明专利,申请日起20年。2、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起10年。3、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起10年。在专利授权后,保护期限是从申请日算起,一般是向专利局提交申请的那一天(具体以专利局发的受理通知书里面确定的时间为准)。
10w+浏览
知识产权
我的一个表弟,从小他就特别喜欢设计东西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都在家里设计了,最近想要申请专利了,所以问一下表弟设计了一款软件,专利权的实用新型保护期限为多久?
[律师回复] 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实用新型是说对于产品形状,结构或组合的实用新技术方案。在专利法中,对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低于发明专利,但实用价值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用新型有时被称为小发明或小专利。
(1)在实用新型方面,有些国家没有将其归类为独立的专利保护类型,而是将其列入发明专利中进行保护。在其他国家,实用新型被列为独立的专利保护类型。
国家保护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鼓励创造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的小发明,以更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巴黎公约”并未规定实用新型的概念,但是规定了实用新型可以享有发明专利的利益。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协议没有单独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类型。实用新型是我国专利法明确将其列为为专利保护的类型之一。
1.根据1992年12月31日前的专利申请取得的专利权,原专利法适用于专利的保护期,即发明专利的保护期自申请之日起15年;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自申请之日起五年,专利权人可以在期满前申请续展三年。
2.根据1993年1月1日以后从专利申请中获得的专利权,保护期适用于修改后的专利法,即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自申请之日起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自提出之日起10年。
实用新型专利期限为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权的终止可以根据终止的原因进行划分:
(一)期限届满: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自申请日起维持十年,并依法终止;
(二)不支付的终止:专利权人未按照规定支付或者支付全部年费和滞纳金的,专利权自前年期满之日起终止。
快速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当前622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法人代表和监护人的区别,法人代表和监护人的区别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你好,在有关描述、说明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或者对其抚养、照顾、管理、教育以及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等法律关系时,使用的是“监护人”。只有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或者参加诉讼时,才使用“法定代理人”。
刑事诉讼法
第十四条
第二款规定:“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五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两部法律在同一问题上分别使用了“监护人”和“法定代理人”,引发了对两个术语的不同理解,也给制定有关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本文试对二者作粗浅辨析,并对刑事诉讼法中“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的使用作简要讨论。
(一)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监护是民法上的制度,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履行监督和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就未成年人来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
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亲属、朋友或者有关单位担任监护人。
代理原本也是民法上的制度,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
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制度。民法通则
第六十四条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代理制度及其有关规则逐渐扩展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主要包括:申请行为,如申请国家专利;申报行为,如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诉讼行为等。这些行为的代理,除适用特别法的有关规定外,一般都可以适用民事代理制度的有关规则。
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是国家基于保护公民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特别需要,而作出的关于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体有权代理他人为某些法律行为的制度,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民法通则第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七条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六十七条作了进一步解释,在诉讼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可见,无论在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诉讼法律关系中,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都是一致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监护人一旦确定,在民事活动或者诉讼活动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即作为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民事活动或者参加诉讼,二者只是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称谓不同,在范围上并无区别。
(二)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的使用场合不同,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应当使用法定代理人
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的范围虽然是一致的,但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使用。监护人的概念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监护人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二是抚养、照顾、管理、教育被监护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和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吸毒、卖淫等行为,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代理被监护人参加民事活动以及有关诉讼活动等。根据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有关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可以看出,在我国法律中,监护人的使用范围要比法定代理人的使用范围广。在有关描述、说明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或者对其抚养、照顾、管理、教育以及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等法律关系时,使用的是“监护人”。只有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或者参加诉讼时,才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且,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在这样的法律关系中,也只能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是“监护人”。特别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其意思更为明确,即在诉讼法律关系中,虽然还是监护人,但监护人是作为“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的,法律称谓为“法定代理人”。因此,对于“监护人”、“法定代理人”来说,虽然本质上是同一人,但必须注意二者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使用,不能混淆。
(三)刑事诉讼法中使用“法定代理人”是合适的,但有关的定义不甚准确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应当使用“法定代理人”的表述,这样不仅能更准确地体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也便于与其他诉讼代理人相区别。从这一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法
第十四条中使用“法定代理人”是可取的,符合代理制度的原理,也与其他诉讼法的规定相一致。除此之外,在有关主要是补充、解释诉讼法或者主要是调整诉讼法律关系的司法解释等文件中,也应当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宜使用“监护人”。
不过,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二条对“法定代理人”的定义却是值得研究的。根据前文分析,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的范围是一致的,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且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等是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而刑事诉讼法将“法定代理人”定义为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将父母、养父母与监护人并列,给人以父母、养父母不是监护人的感觉,这在表述上是不太科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涉及到监护人的条文,统一的表述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不妨借鉴这一写法,规定“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为何使用了“监护人”,笔者初步推断其原因在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一章是其重要内容,条文多,主要是规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照顾、教育、管理等监护职责,因此只能使用“监护人”。如果单单第五十六条使用“法定代理人”而不使用“监护人”,将会使整部法律中的术语无法保持一致,也与其他条文显得不协调。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多少年
1、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发明专利,申请日起20年。2、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起10年。3、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起10年。在专利授权后,保护期限是从申请日算起,一般是向专利局提交申请的那一天(具体以专利局发的受理通知书里面确定的时间为准)。
10w+浏览
知识产权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220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多少年
发明专利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但这只是专利权期限的计算起点,并不表示专利权从申请日就开始有效了。
10w+浏览
知识产权
利润表局限性的规定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利润表的局限 (一)由于采用货币计量,许多管理当局的努力,对公司的获利能力有重大帮助或提升,却无法可靠的量化,因而无法在利润表中列示,例如企业形象和顾客满意度的提升。 (二)由于用历史成本计价,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而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进行配比的收入与费用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因而使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使成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收,使资本的完整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得到保证。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无法区别企业的持有收益及营业收益,常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三)许多费用必须采用估计数,如坏账费用、产品售后服务成本、折旧年限及残值、或有损失等,可能在以后年度修正。 (四)由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按先进先出法或后进先出法,折旧按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使不同公司收益的比较受到影响。 (五)目前利润表多半按功能性分类,例如销售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而非按活动水准分类,例如固定费用、变动费用,不利于预测未来利润及现金流量。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220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著作权 > 发表权保护期限多少年
仅需1分钟,快速了解自身风险
立即试试 限时免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