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频繁套现涉嫌诈骗罪怎么判?
1、频繁套现构成诈骗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诈骗不仅仅是按流水量刑
诈骗是按流水来定罪量刑,但确定最终刑事处罚的时候不仅仅考虑流水,具体数额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数额在3000到10000的量刑较轻;三万到十万的则要处以更高的刑罚。五十万以上的,则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
二、借款人不还钱算诈骗吗?
1、借款人不还钱不一定算诈骗,需要因情况而定:
(1)借钱不还不一定诈骗,也可能因为破产而无力支付欠钱,借钱不还一般属于民间纠纷,债权人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偿还借款;
(2)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则涉嫌诈骗。债权人可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胜诉之后,如果对方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后,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另外他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他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
2、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如下:
(1)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 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2)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己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
(3)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归还借款。
三、什么情形下经济纠纷会被定性为诈骗?
1、界定经济纠纷、诈骗的方法为看行为人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来牟取不当利益。
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实质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通过虚假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来骗取他人财物,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经济纠纷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和财产权益发生的权利冲突,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予以解决,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保护其合法权益。
2、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不管是采取套现的方式实施诈骗行为,还是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诈骗,只要构成诈骗罪,那么就有可能会被法院追究刑事责任。对频繁套现涉嫌诈骗罪怎么判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