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这两种重要概念之间的显著差异,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清晰的理解:
首先,先履行抗辩权通常是指后履行义务的一方在面对先行履行义务的另一方未能履行或履行职责存在瑕疵时,行使的对抗权利;相比之下,不安抗辩权则往往是由先履行义务的一方针对后履行义务的一方预期无法或者不能够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时,采取的对抗策略。
其次,在先履行抗辩权得以施行的情况下,参与其中的各方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负债责任,并且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当形成对等的交换关系。
只有在此条件下,当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没有遵循约定进行尽职履行其义务时,后履行义务的一方才有资格拒绝接受对方要求自己继续履行义务的请求;
然而,在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案例中,尽管同样涉及到两方之间相互承担责任的情况,但是,就现行法暂无明确规定指出,这里双方所负担的债务必须具备对等的交换性质。
换言之,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倘若决定运用不安抗辩权,实际上并非单纯地针对后履行义务一方未能履行其承诺造成的效果。
此外,此类对抗行动与后履行义务一方的实际行为之间,也未必会呈现出直接的关联性。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六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债务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
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二、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有什么
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如下:
(一)当事人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只有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时,才可能发生不安抗辩权。单务合同、不完全双务合同,均不发生不安抗辩权。
(二)当事人互负的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如果当事人互负的债务没有履行先后顺序,则不成立不安抗辩权。
(三)后履行的当事人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债务履行能力的情形。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