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于诽谤罪的处罚标准明确规定如下: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恶意诽谤,情节恶劣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严厉惩罚;
同时,此类案件的处理原则为“不告不理”,但如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及国家利益之情形,则不受此限制。
此外,针对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的诽谤行为,若受害人无法提供充分证据,公安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协助其维护合法权益。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最新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诽谤罪的确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条件):
1.客体要件。诽谤罪所涉及到的客体内容与侮辱罪别无二致,都是对他人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的侵害。
然而,这一犯罪行为主要针对的直接受害者是个人而非机构组织。
2.客观方面。从刑法学角度来看,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有意识地捏造并传播某种虚假事实,这些虚假的信息的确足够贬低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并已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的自然人,只要他们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就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然而,单位并不被视为犯罪主体。
4.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也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损害他人名誉的不良后果,但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样的结果发生。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诽谤行为的惩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蓄意捏造、传播虚构事实,以恶意攻击他人为目的,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法律的严格制裁,具体惩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束缚人身自由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这些严格的法律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名誉,确保公共舆论环境的健康与平稳发展。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