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嫌诈骗罪是已经定罪了吗
涉案与否并非等同于犯罪性质,两者有所差异。若某人已被确认为诈骗罪犯,便可接受法律问责及宣判定罪。
而“涉嫌诈骗”则仅表示调查尚未结束,但存在可能定罪之虞。后者是虚构现实或掩盖真相,以此手段获取较大金额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从主观上看,这类行为均具有明确意愿。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因涉嫌欺诈犯罪而遭公安机关羁押的嫌疑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仍有获得取保候审权利。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很可能面临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处罚;
2、由于可能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会对社会带来过于严重的危害性;
3、若患有严重身体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孕妇或正在哺乳婴幼儿的妇女等特殊人群,实施取保候审措施后也同样不会对社会造成过重的危害;
4、截至羁押期限届满时,刑事案件还未得到妥善处理,为了保障案件能够继续推进,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涉及违法犯罪事件与犯罪性质实则有着显著区别。某位人士只有在经过司法程序被确认为诈骗犯之后,才能被裁定为有罪之人。而所谓“涉嫌”诈骗行为,则意味着相关调查尚无结论,但仍然存在被判定为有罪的可能性,这主要缘于其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公共或私人财产,且在主观意识层面上具有明显的犯罪意图。因此,仅仅是“涉嫌”诈骗行为,并不能等同于已经被判定为有罪,还需要经过严谨的法律程序进行最终确认。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