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欺骗消费者是诈骗吗
这两者并非绝对等同。在比较欺诈性消费行为和诈骗罪时,的确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因此,可以说构成诈骗罪必定包含了欺诈性消费行为;
然而,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仅有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足以直接被判定为构成诈骗罪。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采用虚构事实或以不当方式误导消费者,使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失,但相较而言,这类行为未必就完全符合法律定义中的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欺骗消费者怎么维权
若商家以欺诈手段对待消费者,则应依法承担“退一赔三,五百兜底”的法律责任。对于此类情形,经营者须依照消费者所提出的额外损失赔偿请求,对其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且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当初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所需支付价钱的三倍;如果消费者所申请到的赔偿金不足五百元人民币,则应有义务全部支付五百元人民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消费者在遭受误导的情况下并不必然地会被判定犯下诈骗罪行。尽管欺诈性的消费行为与诈骗罪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但是须明确的是,欺诈行为仅仅属于诈骗罪所包含的众多要素之一。而诈骗罪的成立则需要满足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例如犯罪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以及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数量级等等。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消费欺诈行为均能被视为诈骗罪行。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准确识别出欺诈行为,并且在必要之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以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