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定义及其理解:
首先,在认识因素方面,直接故意包括明确知晓某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以及该行为必定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这两种情况;而间接故意则只包含了在某种程度上明确认知到某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情形。其二,在意志因素方面,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表现为积极地希望通过相应行为引发某个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在某种情况下明知危害后果必将发生却仍放任其发生的态度;相比之下,间接故意则体现为对危害结果的消极放任,即将危害结果视为不可避免、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默许、容忍甚至赞同的态度。
第三,特定危害结果是否真正出现,对于两者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的认定亦存在有重要影响。
最后,在主观恶性层面,相较于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所蕴含的道德谴责与犯罪意图更为强烈,通常被认为性质更为恶劣并需承担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差异,关键在于其各自意旨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明确期望着有害后果无法避免地发生;
然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前提下,行为人并无此种故意,他们索求实施的行为并未怀着任何想要导致不可挽回后果的意图。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相关可适用条款,当行为人清楚知道他自身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造成危害性影响,并且他选择放任或期望这一结果的发生时,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故意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在刑法范畴内,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某种不良后果的发生,但仍然选择了希望或者纵容它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则是说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了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但是却没有积极地阻止它们的发生,反而选择将这些风险放任不管。这两种故意心理的存在,主要体现在行为人主观认知以及他的道德、法律方面的决策两个维度上。事实上,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故意心理,它们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发生与否都会对于行为人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产生重大的影响。综合来看,由于直接故意相较于间接故意,其背后包含着更为深重的道德责任和犯罪动机,因此需要为其行为付出更高的法律成本和代价。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