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应该全面地分析未成年人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程度,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以及犯罪发生时的具体年龄,这是衡量其责任承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要考虑是否属于初犯,或是偶然的犯罪行为(即偶发犯罪),并还要充分关注到犯罪者在事后是否存在悔过的心态和具体的改进措施。
另外,对孩子的个人生涯经历以及平时的整体表现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后,再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适当的从轻处罚。具体而言,以下是相关规定:
(1)对于年满十四周岁但未达到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60%;
(2)而对于年满十六周岁但未达到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则可减少基准刑的10%-50%。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涉嫌犯罪行为时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但在有关未成年人诉讼权利和体现对未成年人程序上特殊保护的条文中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人。
二、未成年犯罪如何取保候审
在涉及到对未满十八岁的犯罪分子采纳取保候审措施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首先,被指控犯罪的嫌犯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执行附加刑;
其次,如果被指控的罪名可能导致其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但通过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并不会对社会造成明显的危害性;
再次,如果嫌犯身患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同样可以考虑采用取保候审措施,因为这也不会对社会产生明显的危害性;
最后,如果案件已经进入审判阶段,但由于羁押期限已满,而案件仍未得到妥善处理,此时也可以考虑采用取保候审措施。只要符合上述任一条件,便可依法采纳取保候审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为了妥善处置青少年罪犯,我们必须全盘、深入地分析他们的认知水平、作案原由、年龄层次、是否首次触法或者是偶然犯罪、事后的悔悟态度以及可能采取的改进举措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依据这些综合考量因素,我们可以给予青少年罪犯适当宽松处理,体现出我们对待青少年犯下过错行为的宽容与怜悯。更加详细的规定如下所示:首先,对于年满14周岁但尚未达到16周岁的青少年罪犯,我们可以将其基准刑罚降低30%至60%;其次,对于年满16周岁但尚未达到18周岁的青少年罪犯,我们可以将其基准刑罚降低10%至50%。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