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逃逸后被抓还能取保吗
若在交通肇事后引发刑事问题并逃避指控,嫌疑人将面临被警方拘留的风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有关机构收到以下种类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均可适用取保候审规定:
(2)可能因涉嫌重大刑事罪行承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经评估,采取取保候审方式不会对其周围社区产生严重威胁之人士;
(3)患有严重疾病、失去生活自主能力甚至缺乏照顾自己以及哺乳期婴儿条件的孕妇或母亲;
(4)尽管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但进程已届期末,仍需继续实施取保候审措施的人士。
此外,取保候审事宜由公安机关具体执行。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逃逸后返回算逃逸吗
当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避责任时,并不一定就构成了肇事逃逸的犯罪事实。要鉴别是否是肇事逃逸,需要同时考虑肇事者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1.主观方面:肇事者必须意识到事故已经发生,并且具有故意回避承担法律责任的心态。此种法律责任既包括民事责任,亦涵盖刑事责任。
2.客观方面:肇事者必须实际引起了交通事故,且有从现场离开的行为。
然而,对于离开现场这一动作,我们并不能轻易将其归类为肇事逃逸。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