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若经法院宣告缓刑,则必须先做出关于更改强制措施的决定,即将拘役状态转换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在此之后立即向公安机关告知这项决定。2.公安机关在收到法院所做的上述决定后,应当无须任何前提条件地前去办理相关释放手续,并向被告人发放释放证明文件。3.从收到法院宣告缓刑的宣布之日起直至次日24点之前,被宣告缓刑的被告人便可离开羁押场所,回归家庭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
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
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四条
决定执行的刑罚。
二、绑架罪判缓刑吗
关于绑架罪能否适用缓刑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其中包括案件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悔罪表现,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罚的特殊情形等等。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于那些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倘若其犯罪情节相对较轻,且有强烈的悔过之心,同时没有再度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风险,此外,宣布缓刑也不会给罪犯所在社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司法机关便可能会考虑给予罪犯缓刑的判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绑架罪往往涉及到严厉的刑事惩罚,因此,若不能满足以上提到的所有条件,一般而言,司法机关不太可能会决定适用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1. 在法院宣告被告人缓刑之后,强制措施需进行相应调整,例如,由拘留转变为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等方式。同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发出关于此类变更的通告和通知。2. 当司法机关收到法院关于被告人缓刑释放的合法决定时,应当立刻、无条件地履行相关工作,及时为被告办理释放手续,并向其签发解脱证明文件。3. 在被告接到缓刑宣告的那一刻起直至次日24小时结束,其可以离开看守所,重返温馨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