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不可以判缓刑的,判缓刑的条件也只限于很少例如逃逸后主动自首或者在得到事故死亡家属的谅解可以轻判但是不可以缓刑。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能否被谅解怎么判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所明确指出的,对于构成交通肇事罪且逃逸的情况,其违法程度被视为极端恶劣性质,依法应判处三至七年的刑罚。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则为此类案件提出了调解解决的可能途径,也就是说,若肇事责任方能够与受害方就赔偿事宜达成和解协议,公安部门有权据此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对被告从轻处理的建议,而人民检察院亦可向人民法院提出类似的量刑建议。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倘若肇事逃逸行为得到受害方的谅解,并双方签署了和解协议,那么在法院进行审理时,这一因素有望被纳入考量范围之内,进而可能导致对肇事者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者被判处缓刑之情形极为罕见,且判缓刑亦须符合特定条件,若肇事者在实施逃逸行为之后能主动投案自首或获得事故伤亡者家庭成员的谅解,法院可酌情减轻刑罚但绝不能给予缓刑。肇事逃逸乃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重要加重情节,对于此类行为,我国法律规定应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惩罚。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人员死亡,则需承受严厉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