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假释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规定,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一)法定的对象条件
假释是对犯罪人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的犯罪人。此外,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二)法定的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犯罪分子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认罪伏法;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狱纪律;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完成劳动任务。“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一贯表现好,确有悔改表现不致重新犯罪的,或者老弱病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
《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二、诈骗罪怎么变成侵占罪了
1、关于诈骗罪中的涉案财物,尽管可能早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即已被行为人实际掌控,
然而,非法获取财产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虚构事实或者掩盖真相实现的,这样的手法和侵占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划分侵占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特征界线通常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困扰,最为关键的差异在于财物从归属于他人到行为人掌控的转换过程有所不同。在诈骗罪中,行为人通过制造假象或隐瞒实情的策略让受害者陷入迷茫,进而“自愿”将财物交由行为人或行为人指令的第三方进行处理;而在侵占罪的情形下,所有人之所以会将财物移交给行为人,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行为人的信任,并非由于行为人采取了各种手段积极地误导、欺瞒所有人,使得他们对行为人的真实意图产生误解,从而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
2、当所有人并非受到行为人的欺骗而自愿将财物委托给行为人后,即便行为人为将财物据为己有而编造虚假理由欺骗所有人,如声称代为保管的财物遭到盗窃、抢劫,拒绝返还,仍然应当认定为侵占罪,而非诈骗罪。反之,如果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利用虚构事实来迷惑或诱导所有人,使其将财物的控制权转交给行为人,那么这种情况便应当按照诈骗罪进行定罪量刑。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适用假释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规定,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一)法定的对象条件
假释是对犯罪人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的犯罪人。此外,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二)法定的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犯罪分子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认罪伏法;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狱纪律;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完成劳动任务。“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一贯表现好,确有悔改表现不致重新犯罪的,或者老弱病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