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判决后多久下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的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公诉案件的审理期限,应当在两个月内完成,最晚不得超过三个月。
但是,若涉案事项涉及到死刑、附属民事诉讼或者存在着特殊状况,则审理期限经过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延长三个月。
针对特别情况需要进一步延期的,必须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批准方可进行。
另外,若是人民法院转变了案件的管辖权,那么审理期限就应该自新的人民法院接到案件的那一天开始计算。
然而,如果人民检察院要求补充侦查,并将补充侦查工作完整无误地移交给了人民法院之后,人民法院将会重新设定审理期限。
因此,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能否在判决之后得到及时通知,这完全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包括案件的复杂程度、是否触及死刑罪名、是否涉及附属民事诉讼、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状况等等诸多因素。
如果案件相对简单并且不存在上述特殊状况的话,通常情况下应当在两个月之内做出判决;
但如果出现特殊状况,审理期限可能会有所延长。
而如果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管辖权或者补充侦查的情况,那么审理期限也会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二、取保候审判缓刑有什么通知
在涉及缓刑审理程序中,消息的接收方通常为原籍所在之处的公安局派出所而并非直接向当事人所在单位做出传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被判定为缓刑的人士来说,其个人人事档案将会有所记载,因此,他们的工作单位通常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缓刑作为一种暂时性的量刑制度,主要针对那些触犯了法律规定并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首先宣布其罪名成立,但暂不对其实施刑罚。在缓刑期间,执法机关将对被告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并依据其行为表现来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