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欺诈而登记结婚也是有效的婚姻,受法律保护,双方感情不合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骗婚诈骗也属于诈骗,条视具体情形进行定罪处罚。如果一方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婚姻为诱饵,隐瞒真实,假借结婚而骗取财物,事后携款逃跑,数额较大的,涉嫌诈骗罪,建议及时报警。
骗婚是否构成诈骗罪,要看结婚的目的是什么,是结婚还是钱财。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骗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未设立专门针对骗婚行为的相关罪名,然而倘若骗取他人财务且涉案金额较大,便有可能被定性为诈骗犯罪。
关于骗婚行为是否足以触发诈骗罪,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动机与目的究竟为何——是基于真实的感情而缔结婚姻,还是仅为行骗谋取钱财。
首先,对于以婚姻为诱饵进而实施骗财之实的诈骗犯来说,其犯罪意图往往早于婚姻关系的正式建立之前就已经萌生。
这种具备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人故意,无疑是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关键要素。
其次,在具体的行为表现方面,这些骗子往往会采用虚拟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从而获得受害者的信任。
在骗得财物之后,他们通常会将这些财物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用于家庭生活开支。
此外,为了掩盖自身的欺诈行为,这些诈骗犯往往会在表面上花费极少部分的财物用在受害者身上,然而实际上,这些财富仍然受其完全操控和支配。
再次,从被骗取的财产本身来看,不管是来源于某位者的婚前财产,抑或与受害者有关联之人的财产,都不属于所谓的"夫妻"在结婚后共享的那部分财产。
最后,在案件发生后,司法机构可根据受害者的态度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对该犯罪行为进行追究,以期实现法制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