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可以回到当地吗
在采取保释候审措施期间,通常情况下被保释人是能够返回其当地住处的,然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在此期间,接受保释的人士须在未得到执行机构批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停留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或县内。若确实存在其他必要原因需返回家乡,则必须向执行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并由该机构进行审核和批准。执行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被保释人员在整个保释期内均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例如严禁以任何方式对证人出庭作证造成干扰,严禁销毁、伪造证据及串通供词等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及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保释候审期间,被保释人通常返回住处,但需遵守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城市或县,需返回家乡须书面申请并获批。保释期内严禁干扰证人、销毁证据、伪造证据及串通供词等行为。
二、取保候审缓刑人要哪些条件
根据对该主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所得出的结论显示,在认定罪犯服刑期限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具体且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然而,在相关法律条文中,虽然第一项规定相对较为严格,但仍留有余地;
而最后一项则属于罪犯自身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来争取的部分。
相信在阅读完以上内容之后,各位读者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衷心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与思考。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取保候审缓刑是不是不用坐牢
取保候审,这是一项针对涉嫌犯罪者实施的刑事强制措施;而缓刑,则是我国刑法对于特定犯罪主体适用的宽大处遇制度之一,也是一种刑罚执行模式。取保候审并非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而是在案件尚未进入审判阶段时,为其提供的一种非羁押性质的强制性措施。而缓刑,则是对那些已经被法院判决有罪并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段时间内,附带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若在缓刑考验期间内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那么原判刑罚将被视为已执行完毕。然而,最终是否需要实际服刑,还需根据具体案情来判断。比如,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了相关规定或者在缓刑考验期内再次触犯新的罪行,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他们必须重新回到监狱中接受惩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取保候审与缓刑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等同于无需服刑的关系。
保释候审期间,被保释人通常返回住处,但需遵守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城市或县,需返回家乡须书面申请并获批。保释期内严禁干扰证人、销毁证据、伪造证据及串通供词等行为。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