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保候审结束之后,仍然存在着再次被逮捕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明确,取保候审仅仅属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并不能直接决定案件的最终走向或者证明嫌疑人身负的法律责任已不再重要。假如在接受取保候审的过程中,嫌疑人违反了相关规定,或者出现了案件发展状况的重大转变,如新发现的犯罪事实、证据等等,那么其可能面临重新逮捕的境地。
此外,如果在取保候审结束后,经过更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清晰明了,且证据确凿、充足,可能需要承担徒刑以上的刑罚,而采取取保候审的方式无法有效防止对社会造成潜在威胁时,同样有可能面临再次逮捕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
【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取保候审后,仍有再捕风险。此措施仅为刑诉中强制手段,不预示案件终局或免责。若违规、案情突变(如新证据),或调查深化确认重罪且取保候审难防社会危害,均可能再遭逮捕。
二、取保候审多久能结束
1、依法进行的取保候审期限应在1年以内;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实施取保候审最长时间不宜超过12个月,同时,对于被采取监视居住的对象来说,其最长的拘留期亦不能超过6个月;
3、取保候审的终止性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未必要继续追究刑事责任而导致取消;
(2)由于变更为其他更为严厉的强制性措施而使取保候审自动终止;
(3)由于刑期已满而导致取保候审自然终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应司法解释规定,解除取保候审必须得到原作出决定的司法机关批准认可,并由该有权机关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公安机关行使相关职责与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在取保候审期间再度触及抢劫罪行,无疑是一起严重违反法律法规且极其危险的行为。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紧急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并不代表着已经解决了事例的所有问题或者得到了最终的处理结果。相反,在这一期间若再次实施犯罪行为,将被视为存在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以及极高的再犯风险。关于抢劫罪,其量刑标准主要依据于抢劫行为的具体情节、涉及的金额数量、以及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通常情况下,此类罪犯将会面临三年以上直至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罚金处罚。然而,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那么新犯的抢劫罪行将与先前所涉事例一并处理,即所谓的“数罪并罚”。因此,在全面考虑所有犯罪事实及其情节的基础上,最终的量刑结果有可能会相当严厉。至于具体的判决结果,则必须由法院根据事例的实际情况依法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定。
取保候审后,仍有再捕风险。此措施仅为刑诉中强制手段,不预示案件终局或免责。若违规、案情突变(如新证据),或调查深化确认重罪且取保候审难防社会危害,均可能再遭逮捕。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