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与缓刑之间并无直接且必然的时间上的关系。
关于缓刑的具体期限,通常会依据所判处之刑期进行确认。
譬如,若被判处为拘役,则缓刑考验期限应设定在原判刑期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年以下的期间,且每满两个月方能为一个考察周期。
同样地,假如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考验期限也需在原有判决年限的基础之上,向上调整至五年以下,并且每位罪犯在缓刑期间还需接受至少一年以上的法规教育和社区劳动改造等各项监督和考察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取保候审与缓刑无直接时间关联。 前者为刑事强制措施,后者为刑罚执行方式。 缓刑期限据所判刑期定,如拘役缓刑增一年以下,每两月一考察;有期徒刑缓刑则在原判基础上至五年下,期间罪犯需接受至少一年法规教育、社区劳动等监督考察。
二、取保候审后对犯罪嫌疑人有怎样的规定
在取保候审阶段,对于犯罪嫌疑人,有着明确且特殊的规定与要求,以确保他们能够严格遵守法律及社会道德规范。
具体来说,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需要遵守以下五个方面的规定:
首先,必须严格遵循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不得离开其所在地区;
其次,在面临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召唤之际,应立即到场,以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在取保候审期间,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出售、变卖资产,以及夺回被冻结资金和罚款;
接下来,保证不会在机场、码头等公共场所携带有爆炸物或任何形式的危险物品,并禁止参与任何非法造假、贩毒活动;
最后,在取保候审期限内,必须遵守县以上公安局或军事检察院的管理要求,认真履行居住地披露义务。
如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严格按照上述规定行事,保持良好表现之后的取保候审结束时,可以凭解除了取保候审的书面通知书或者相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已经退还的保证金。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三、取保候审后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怎么处理
在实施取保候审期间如若发现新存在的犯罪行为,且案情颇为严重的话,依照常规来说,公安机关应会启动新的立案侦查程序。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而言,他们很有可能会面临着取保候审措施被撤销,进而被更换为更为严格的强制措施,例如逮捕等。依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倘若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出现了违规行为或发现了新的犯罪事实,那么就应对其实施更为深入的侦查以及审查起诉工作。而针对新的犯罪事实,将会与原先的犯罪行为合并处理,在量刑过程中也会被视为加重情节加以考量。总的来说,这无疑会对犯罪嫌疑人的最终定罪量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取保候审与缓刑无直接时间关联。 前者为刑事强制措施,后者为刑罚执行方式。 缓刑期限据所判刑期定,如拘役缓刑增一年以下,每两月一考察;有期徒刑缓刑则在原判基础上至五年下,期间罪犯需接受至少一年法规教育、社区劳动等监督考察。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