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除保释候审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被重新逮捕的可能性。
解除保释候审只是其中一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性手段,并不能代表整个案件已经审理完毕或者涉案人员将不再为刑事指控承担责任。
假如在解除保释候审期间,涉案人员违反了解除保释候审的相关限定条件,例如未经负责执行的机构许可即擅自离开其所在居住区域,或者试图干扰证人提供证言、销毁或篡改证据等行为,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面临再次被逮捕的风险。
此外,若在案件的调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阶段,发现涉案人员存在新的犯罪事实或者不符合解除保释候审的条件,那么他们的强制性措施也有可能被调整为逮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
【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在解除保释候审后,仍有可能因违反相关规定或发现新犯罪事实而被重新逮捕。 虽然解除了强制措施,但若涉案人员擅自离开居住地、干扰证人或篡改证据,将面临再次被捕风险。 同时,若在后续诉讼阶段发现不符合保释条件或存在新罪行,也可能调整强制措施为逮捕。 因此,解除保释并不意味着案件结束或责任免除。
二、取保候审后多久才能起诉
取保候审制度乃是侦查部门、公诉方以及审判机构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所采用的一种特殊办案手段,旨在针对那些已收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但尚未遭受牢狱之灾的当事人,通过要求他们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并且签署相应保证书,以此确保其能够随时接受传唤,前往相关单位接受询问调查。
当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顺利完成之后,负责该案的办案机关将会依据获取的各方面证据进行详细评估,如果确认证据扎实且足以证明当事人构成犯罪,便应当将此案件移送到检察院,由后者进行审查起诉。
需特别指出的是,被取保候审的期限原则上最长不得超过12个自然月。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后检察院什么时候询问
在取保候审程序结束之后,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对嫌疑人的讯问并没有严格明确的期限制度。通常情况下,检察机关会依据案情的实际状况与侦破工作的进展情况来最终确定是否展开讯问。通常来说,检察机关会在案卷材料递交至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后的适当时间段内选择实施讯问。这个时间的长短是由事例的复杂性、证据的搜集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如果事例相对简单明了且证据充足,那么检察机关可能会迅速展开讯问;反之,如果事例较为复杂,那么检察机关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和审查。然而,无论何时进行讯问,被取保候审人必须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工作,诚实地回答所有相关问题。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那么他们有可能会面临着取保候审资格被撤销的风险。
在解除保释候审后,仍有可能因违反相关规定或发现新犯罪事实而被重新逮捕。 虽然解除了强制措施,但若涉案人员擅自离开居住地、干扰证人或篡改证据,将面临再次被捕风险。 同时,若在后续诉讼阶段发现不符合保释条件或存在新罪行,也可能调整强制措施为逮捕。 因此,解除保释并不意味着案件结束或责任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