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我们将故意伤害的犯罪预备行为定义为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旨在实现故意伤害这一犯罪行为,然而却因行为人自身无法克服的原因而未能启动执行犯罪的行为状态。对于这类故意伤害罪预备犯的处理方式,国家机关通常会考虑比照实施完毕的既遂罪行降低惩罚标准,视情况给予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鉴于预备犯并未出现真正的致害现象,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社会危险性存在,因此政府部门对此采取相应的量刑措施。在具体判决时,司法工作者会对预备过程中的行为性质、准备工作的程度以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主观恶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涉及到蓄意人身伤害行为或犯下导致受害人死亡案件的罪犯中,如其符合法定假释条件并向相应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之后,便可获得假释的许可。
在这中间,假释乃是一项设立特定条件的法律制度,旨在对已被判处刑罚的罪犯,给予一次提前释放的机会。
具体而言,符合假释条件者需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首先,他们必须在监狱内度过一段足以为假释作准备的漫长岁月;
其次,罪犯需要展示出彻底的悔悟之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那些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若完成原判刑期中二分之一的服刑期限,而被判为无期徒步者,实际执行13年以上,若在服刑期间能够模范遵守监狱管理规则,积极受教化改造,确实表现出忧患意识,不再拥有任何犯罪的可能性,那么他们就具备了获得假释的基本条件。
假如有特殊情形出现,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特批,即便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执行刑期,该罪犯也有机缘获得假释。《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三、故意伤害罪取得对方谅解可以撤诉吗
在我国,鉴于故意伤害罪所具有的严重性质,因此此类事例大多均由国家公诉机关作为原告方进行诉讼追究。尽管如此,每位犯罪嫌疑人在积极争取得到被害人谅解以求减轻其惩罚的同时,往往发现即使获得了此项谅解,亦无法使受害人直接撤回原本的控告申请。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谅解书在法律定罪量刑环节中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被告人提供了一种减轻刑罚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事例将会被撤回或中止审理,相反,司法机关仍然需要依据事例的实际情况、相关证据以及法律法规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公诉,并且应该如何恰当表述被告人的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视故意伤害预备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以图犯罪,因故未着手即止。对预备犯,国家机关常比照既遂减轻或免罚,考量其未实际致害但具潜在危险。判决时,综合预备行为性质、准备程度及主观恶意等因素量刑。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