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才构成侵犯名誉权
侵害名誉权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蓄意采取恶意侮辱、诽谤等人为手段严重损害他人的名誉地位。例如,肆无忌惮地捏造事实并大肆传播不实信息,从而使得他人在社会公众中的评价严重下滑;或是采用尖酸刻薄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给他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若公开的言论或行为系虚假内容,且对受害者的名誉产生了负面效应,便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二、怎样才构成诽谤罪,最新的规定是什么
诽谤罪的构成要素包括:
1.该罪名所侵害的直接客体与侮辱罪一致,皆为他人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
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自然人个体。
2.在犯罪的客观性表现方面,行为人须实施了捏造虚假事实并且大肆传播,从而达到贬低他人人格和名誉的程度,情节极为严重者构成犯罪。
3.该罪名的主体属于普通主体范畴。
4.犯罪行为人在主观层面上必须是明知故犯、有意为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若是利用暴力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公然对他人进行侮辱,或是编造并散播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中伤诋毁,其恶劣程度达到情节严重的话,将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制裁。
在此应注意,上述罪行仅由受害者主动提出告诉方才予以受理,除非对社会秩序及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否则不予追究。
此外,若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来实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所列行为,且受害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因证据获取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支持。《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怎样才构成贪污罪
贪污罪,即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上的优势,进行侵占、盗窃、欺诈或通过其他违法手段非法获取公共财产的行为。若想被认定为贪污罪,当事人必须为国家公职人员,这其中包括在国家机关中担任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人民团体中的从事公务的人员等等。从客观角度来看,贪污罪主要表现为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即是指利用个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地位所形成的对公共财物的主管、管理及经手的有利条件。只有当贪污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才能构成犯罪。至于贪污数额较大的标准,则需要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贪污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明确意图。
侵害名誉权常表现为恶意侮辱、诽谤,如编造并散布虚假事实,大幅降低他人社会评价;或使用尖刻言辞进行人身攻击,造成精神损害。任何公开言论或行为,若基于虚假内容并损害他人名誉,均可能构成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