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是否可以上诉
取保候审仅仅是一项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强制性措施,并不会妨碍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对于先前审理结果的异议申请上诉的权利。
原则上,只要对一审法院所做出的判决持不同意见,且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提出上诉申请,便具有行使此项权利的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
【上诉的提起】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期限为多久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取保候审期间的法定最长时限为十二个月;
而监视居住行为的最大许可期限则不得超出六个月。
在此期间内,负责侦办案件的部门必须持续进行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程序。
针对那些经调查应免予刑事追诉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满的情况,应立即解除以上措施并向相关人员及单位发出通知。
在做出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决定之时,相关机构必须尽快履行通知义务,告知当事人及其受托人、以及相关单位知悉上述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是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解除
解除了取保候审制度主要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首当其冲的是发现已经不应再对取保候审的相关人员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取保候审的期限也即将到达,但必须记住,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第三种情形便是采取其它更加强硬的强制性措施,如逮捕;最后,公安机关、检察院或者法院若认定取保候审的人已经严格遵循了相关规定,且事例已得到妥善处理,那么他们将会解除取保候审的命令。在实际司法操作过程中,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通常由决策机构以书面形式发布,同时通知执行机构。而执行机构在接到决定之后,应立即予以执行,并将执行的详细情况及时告知决策机构。总而言之,取保候审的解除与否,完全取决于事例的具体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当事人在取保候审阶段,仍保有上诉权利。此措施系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手段,不剥夺其对判决异议的上诉权。若对一审判决有异议,且在法定时限内提出上诉,即具备行使上诉权利的资格,确保司法公正与个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