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侵犯版权事宜,侵权赔偿之金,一般视权利所有者所遭受的实际损害而定;
当实际损失的计算存在困难时,可依据侵权方的非法所得作为赔偿标准。
若权利所有者的实际损失或侵权方的非法所得无法准确确定,则应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作出判决,赔偿金在五十万元人民币以下。
若权利所有者的实际损失和侵权方的非法所得皆无法确定,则可参照该权利的使用费用来进行赔偿。
对于故意侵犯版权或与版权相关权益、情节严重的情况,可在按照上述方式确定的赔偿金基础上,增加一倍至五倍的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四条
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因此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难以计算的,可以参照该权利使用费给予赔偿。对故意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给予赔偿。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使用费难以计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赔偿数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人民法院为确定赔偿数,在权利人已经尽了必要举证责任,而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等主要由侵权人掌握的,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等;侵权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的账簿、资料等的,人民法院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确定赔偿数。
人民法院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应权利人请求,对侵权复制品,除特殊情况外,责令销毁;对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责令销毁,且不予补偿;或者在特殊情况下,责令禁止前述材料、工具、设备等进入商业渠道,且不予补偿。
二、侵犯著作权应承担哪些责任
首先,从法律角度分析,侵犯著作权所涉及到的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民事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接下来,针对具体侵权行为,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含且不限于诸如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公开向被侵权方赔礼道歉,并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等多种方式的民事负责。具体而言:未经著作权持有人许可就擅自发表其作品;无视合作作者权益,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把与他人共同完成的作品当成自己独立创作并公开发布;为追求个人名声,无事实依据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对他人作品恶意扭曲、修改;非法抄袭他人作品;虽未经著作权所有者允许,但通过展出、录制视听作品、改变、翻译或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应支付稿费却未支付即使用他人作品;以及任何其他侵犯版权和相关知识产权的行为都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除此之外,当侵权行为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时,主管著作权的机构会责令停止侵权活动,给予严厉警告,没收违法所得,销毁存在可能产生传播风险的侵权复制品及其主要生产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工具及设备。如果违法活动的收入达到或超过五万元人民币,那么该机构有权决定是否处以违法经营数额至少一倍至最高五倍的罚款;若违法经营所得数额无法确定,或者小于或等于五万元人民币,罚款金额将限制在二十五万元人民币以内。如果涉及刑事犯罪,必须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由若干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三、侵犯著作权的案件有哪些
侵犯著作权案件类型繁多且复杂多样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未经知识产权所有者许可,擅自复制、发行其作品,例如,非法印刷、出售他人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未经授权,擅自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如未获许可便在各大网站上公开发布他人的文学、音乐、电影作品等;另外,借鉴、挪用他人作品成果,并冠以自身及他人之名,在社会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亦归为此类案件。
此外,擅自行使权利,随意改编、翻译或注释他人作品,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作品制作衍生产品等,皆构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和滥用。
综上所述,任何未经知识产权所有者同意或是超越合法权限范围内实施对其创作成果的利用行为,均有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诉讼的发生。
版权侵权赔偿通常依据实际损害定,难定损时考虑侵权获利。若两者均难确定,法院据情节判赔,上限五十万。若均无法量化,可参照权利使用费。故意侵权且情节严重者,赔偿可增一至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