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盗窃犯罪案件审理过程中,符合以下几种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作出不起诉处理。
首先,倘若涉案金额相对较小,并且犯罪情节较为轻微且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不大时,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此类行为将不被视为犯罪,因此检察机关可能会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其次,若犯罪嫌疑人属于初次实施盗窃行为,且在盗窃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退还赃物并获得被害人的谅解,那么检察机关亦可在全面权衡各种因素后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
此外,如果犯罪行为已经超过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那么检察机关同样无法对其进行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依法不追诉原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盗窃罪怎么判定主犯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所谓主犯乃指那些“积极发起、倡导并指导犯罪团伙从事各种非法犯罪行为或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发挥最为显著作用的”犯罪分子。同时,根据刑法第九十七条的相关诠释:“本法中所提及的首要分子,意为在犯罪团伙或聚集众多罪犯共同实施犯罪时起到组织、策划和指挥核心作用的罪犯。”据此,我们可以将主犯划分为三种类型:1.在犯罪集团内部,担任组织者与领导者角色并扮演主导作用的首要分子;2.在大规模群体性犯罪中,承担组织、策划及指挥重要任务的首要分子;3.无论是在犯罪集团当中还是在普通共同犯罪案件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作用或者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盗窃罪这种犯罪类型中,一般很少发生群体性犯罪事务,因此,盗窃罪的主犯通常只包含两种情况,具体来说就是:1.在盗窃犯罪团伙中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作用的首要分子;2.在盗窃集团或者普通共同盗窃案件中发挥关键影响或罪孽深重的犯罪分子。接下来,我们将重点针对这两种主犯的认定展开深入讨论。《刑法》第26条第3款和第4款对主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三、盗窃罪立案的条件有哪些要求
关于盗窃罪的立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存在盗窃公私财产的行为且其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据相关司法解释,此种情况下的盗窃金额通常要求达到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然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地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此范围内设定更为具体的立案标准。其次,如果行为人在两年之内实施了三次及以上的盗窃行为,那么同样可以被认定为盗窃罪。再次,当行为人非法侵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进行盗窃时,也将被视为盗窃罪的一种情形。此外,无论盗窃金额大小如何,只要行为人在盗窃过程中携带了凶器,都将被视为盗窃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当行为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时,也将被视为盗窃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并结合具体事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盗窃案审理中,检察机关可对被告人不起诉。如涉案金额小、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视为犯罪;初犯且退赃获谅解;犯罪超过追诉时效期限。检察机关会权衡后决定。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